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道德建设>身边好人
身边好人——记平凡的人生 无私的奉献李锐同志
发布日期: 2014-01-22    作者: 康巴什文明办    来源:

    说起李锐,单位里没有人不翘大拇指的,同事们对待这位老大姐也是既尊敬又佩服。李锐同志1989年毕业分配到伊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工作,参加工作23年来,她曾多次被评为单位的优秀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6年她被授予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7年被选为感动内蒙古新闻人物。在创优争先活动中,连续5年被市人口计生委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了表彰。

    23年来,深入基层是常事。谁都知道,乡下一是爬山涉水的步行,二是饱一顿饥一顿的饮食,三是不规律的作息,对于一个女同志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考验!做为母亲、人妻、父母双亲的女儿,李锐却从未向组织叫过苦,她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块阵地。面对数十年生活不规律所带来的疾病,面对多少年因下乡而失去的节日、假日以及下班休息时间,李锐从未抱怨,也从未拖延过,总是以最大的热情、最快的时间赶到工作现场。 

    熟悉李锐的人都知道,她从不计较个人的名与利,热衷于党的工作和事业。自2000年任站长后,她主动要求不参与评优,把评优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任站长以来,她从未得到过任何特殊待遇。不论干什么,凡是要求同志们做到的,她首先做到,要求同志们不做的,她坚决不做,她时刻用自己的言行,感召同志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在她的孩子才几个月的时候,她就经常下乡,整天把孩子留给一个小保姆。那时,去包头铁运处拉药具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而她总是主动要求去。为了给单位省运费,她常常去公路上拦顺路车。为了省装卸费,她自己装车,有时二、三百件,有时七、八百件,汗水蒙住了双眼,双手划破了流着鲜血,拖着疲惫的身子认真清点货物,多少年来从未出过差错。那时交通不便,往返要整整一天。尤其是在哺乳期间,一天下来乳汁浸透了她的衣襟,寒风吹过冰冷难耐。然而她一如既往,毫无怨言。

    2002年初,李锐的颈部长出一个肿块,同事多次劝他早做检查。可他都因工作忙,一拖再拖。直到2004年下半年,借放假机会,去医院检查,已发展到中分化腮腺癌。做了切除手术7天后,她就出了院。放疗使她的脖子和半个脸溃烂,喉咙肿痛得吃不下饭,她出出进进都带着一瓶水,每天步行20多公里往返单位。因身体虚弱,上四层楼要休息几次,但她从没请一天假。鄂尔多斯的冬天,气候非常寒冷,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她在市区搞调研,联系工作等,常打出租,挤公共汽车。药具站有车,可她从来不让车接送。同事们都关心她,让她注意身体,可她总是说:“给单位省点汽油费,也省的麻烦司机跑来跑去。”她的工作作风感染着站内的每位职工,同志们也都吃苦耐劳,公私分明,从来没有人提出用公车办私事。

    2005年4月,手术后仅半年,她又亲自带队对全市8个旗区进行巡回检查,16天行程1万多公里,走访了16个乡镇,5000多户农牧民。每到一个检查点儿,她总是挑户数最多最难走的地方徙步入户,每到一户都认真细致地了解情况,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回来。连日劳累加上身体虚弱,到了鄂托克前旗城川大沟湾村,在爬一道大沙梁时,她昏倒在地,同行的同志们都吓坏了,而她却就地躺了一会儿,起来接着又继续往上爬,并一直坚持完成了工作。同志们见她面色苍白,汗流满面,都心疼她,劝她不要入户,去村委会休息,可她却说:“下来一次,人力物力花费不少,不亲自入户看看,心里没底。”就这样她一直竭尽全力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在车上,她为了让大家解除工作的疲劳,给大家讲笑话、唱歌,还动员大家发挥各自的才智,创作了一系列计划生育药具之歌:“计划生育是国策,知情选择真不错,优质服务送上门,群众高兴我开心”。她那种心胸开朗、乐观大方的性格和认真严谨、执着、忘我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一路歌声、一路笑,完全忘记了工作的疲劳。    

    2008年9月,她在去伊旗下乡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她的颈椎腰椎多处受伤,至今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她脖子上带着颈托,腰部绑着腰托从未停止过下乡入户。

    同李锐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连轴转”是常有的事。自患病以来,她更加拼命工作,领导和同事们劝她多休息,她说:“时间对我来说很宝贵,我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些工作,对得起党和国家对我的培育和信任。”多么朴实的语言,浸透着她对党的忠诚和工作的热爱。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知识,孜孜以求;谈工作,满腔热情;抓管理,严于律已;把生命,置之度外。二十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奉献,与时俱进发展,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私的奉献。

上一篇:身边好人——记康巴什新区第二小学洪岩校长

下一篇:身边好人——记社区工作者袁小梅的“幸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