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道德建设>道德模范
孤寡老人的“好女儿”——记鄂尔多斯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吴晓燕
发布日期: 2013-01-15    作者: 解远鹏    来源:

    在康巴什新区,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家庭,每天都上演着和谐幸福的情景剧。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家庭里,有这样一位善良的女性,她把所有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照顾、关爱和尊敬,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女儿”。这个特殊的社会家庭就是新区敬老院,这位善良的女性就是荣获“鄂尔多斯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的吴晓燕。

    2007年7月,下岗后的吴晓燕走上了敬老院管理员的岗位。她深知此项工作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胜任,她在上岗之前通过翻阅相关书籍做了大量功课。但工作的第一天,当她见到敬老院这些身体残疾、智力障碍、精神分裂,年龄多数都在七旬以上的老人时,她还是惊呆了,她不由自主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吴晓燕告诉记者。 

    敬老院共有11位老人,全部都来自农村,他们从来没见过马桶,更别提使用了。因此,吴晓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教会这些老人如何使用马桶。因为相处时间短,老人们对她有些生疏。一天,吴晓燕看到杨留锁老伯满脸通红,双手一直捂着肚子在屋里坐着,以为老人生病了,于是赶紧上前搀扶并询问他哪里不舒服,但杨老伯却一直不肯说话。吴晓燕情急中正准备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杨老伯制止了她,尴尬地说:“别打了,我没事,就是想上厕所憋得。”原来杨老伯怕吴晓燕帮他冲马桶麻烦,憋着不敢上厕所。“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五保老人没有子女陪伴照顾,孤单寂寞不说,心灵也很脆弱,非常需要关心。从那时起,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到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感到生活的幸福。”说这话时,吴晓燕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吴晓燕的家离敬老院很近,为了让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她每天晚上都去督促老人们刷牙、洗脸,并亲自把水盆端到老人们面前,帮他们洗脚、修剪指甲、用磨脚石磨老茧、洗袜子。她隔三差五就给老人们换洗衣服,保证他们穿得干干净净。个别老人由于肠胃消化不好,时常闹肚子,不是拉在褥子上就是被子里,吴晓燕总是不厌其烦进行拆洗。她说:“孝顺老人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

     2008年,这些五保老人的供养金每人每年仅两千多元,要保障他们的衣食、就医着实不易。为了让老人们每周能改善两次伙食,吴晓燕经常要骑自行车到十几公里外的蔬菜批发市场磨破嘴皮子讲价钱,购买既实惠又营养的蔬菜,使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外,她还在敬老院门前开垦了一块“自留田”,种上蔬菜和花草,让老人们在茶余饭后施施肥、浇浇水,使他们单调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吴晓燕至今难忘,74岁的乔宝则老人弥留之际把她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一个包裹了好几层的布包说:“这1000块钱是我一生的积蓄,700块钱给我侄儿,300块钱给你。你对我这么好,今生我是不能报答了,这些钱就当是我对你的谢意。”说完,老人便安详地去了。那一刻,吴晓燕就像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一样心痛,她抱着老人坐在床上,为老人最后一次梳理了头发。

    2011年,敬老院搬迁到了马王庙村。老人们担心敬老院离吴晓燕的家远了,她会因为路程远而辞职,纷纷跑来拉着她的手说:“你一定得跟着我们啊!”更有一位老人满眼泪光地恳求道:“等我死了你再走吧!如果你离开,我们就是跪到民政局,求也得把你求回来!”那一刻吴晓燕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学会开车,不管路程有多远都一定要留下来继续为老人们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

     吴晓燕常说:“‘孝’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一个人,不管到什么年纪都不应该忘本。”她用一个女人朴实无华的情怀,书写了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的人生履历。

上一篇:康巴什新区组织收看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电视电话会议

下一篇: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走进康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