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乌审旗:红土地上家风美
作者:张晓艳 王震英 吴茜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23
在广袤无垠的鄂尔多斯高原上,有一个叫“乌兰陶勒盖”的乡镇,在这里,历史悠久的蒙元文化和农耕文明相遇、碰撞,激荡出的文明之风亘古不变地润泽着田园陌野。“乌兰陶勒盖”,意为“红土地”,千百年来,时代在变化、文化在演进,但“传承家训、恪守家风”的好风气始终扎根于这一方热土,并茁壮成长!
耳濡目染构建家风美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庭美,则乡风靓。乌兰陶勒盖镇在广泛征集、整理家规家训的基础上,引导农牧民从乡土名言警句、蒙古族谚语中,“认领”家训、家规,以此规范、丰富自己的家规、家训。同时,鼓励农牧民将自家的家规家训整理成文字,形成家谱,代代传承。并将每家每户精挑细选出来的家风家训以漫画形式绘于农牧户自家墙体,做到一户一特色,一墙一风景,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墙”。走近牧民道尔吉斯仁家,一幅蒙古族小男孩给老奶奶洗脚的漫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一家四口人,有两个女儿,选择这幅画是希望能对我的孩子们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孝,就是我们的家风了。这些画我们一看就懂,很实在。亮出家风,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提醒。”道尔吉斯仁笑着说。
“服务送到家里,政策送到心里。”“湖面平静水鸟安,家乡安定人幸福。”“行善积德”“尽赡养人称颂,有摩擦能包容,嘘寒暖多关心,孝公婆敬长辈。——感恩亲人”……如今,像这样图文并茂、蒙汉双语的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家风墙”“家风画”,已经成为乌兰陶勒盖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教育农牧民逐步提升道德素养,树立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文明。
典型带动促成民风美
蓝砖铺陈的小院里,没有一根柴草,“美丽庭院”的牌匾端端正正挂在门楣上;房前屋后的杨柳迎风起舞,干净整洁的家里,一幅“话要说好话,事要做好事”的家训悬挂在进门处的墙上,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家风碗”摆放在茶几上……去年,巴音高勒嘎查的那日素家被评为乌兰陶勒盖镇的首批“美丽庭院”,不说那3000元的奖金,光是一套设计别致的“家风碗”就让那日素爱不释手,只有尊贵的客人到来,他才舍得拿出来“炫耀”一番。
走进百姓家中,悬挂在门楣上的便是村里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前提下新修定出的《村规民约》,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着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摆放在餐桌上的餐巾纸盒,印着勤俭节约、文明用餐等遵德守礼提示语,时刻提醒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独具特色的以“孝、勤、忠”为主题的家风碗碟,只奖励给村民投票评选出的“美丽庭院”“美丽村民”“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像这种把家规家训融入在日常生活,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农牧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使好的家风家训成为农牧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做法,已经成为全旗乃至全市推广学习的榜样。
守望相助带动乡风美
一副副朴实、生动,具有民族特色的家风画,有着一系列正能量的熏陶,街坊四邻攀比的不再是物质上的简单追求,而是精神上的逐鹿。清·王豫《蕉窗日记》里说,“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炎炎夏日,帮助邻居卸水泥、盖新房;深秋时节,帮助邻居掰玉米、刨土豆;自己做饭的时候,也一并给邻居做好香喷喷的家乡饭……在他们的心中,家风不仅要“晒”在墙上,更多的是“赛”在行动上。邻里如亲,守望相助,和睦的家风乡风成为这片红土地上一道亮丽的美景!
“健壮的马儿是远途中的依靠,团结的姊妹是相互的依靠。”“枝多的树上鸟儿多,心善的人家客人多。”这是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穆迪格的家训,热情好客、信仰坚定的蒙古人将这样的蒙古族谚语口口相传,成为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做人做事、育子教子的基本原则和信条。80后的那日素是乌兰陶勒盖镇“挂得上号”的致富能手,家里养了600多只羊,他还是翰盖合作社的带头人,一年光羊毛就能卖10多万元。为了更好地帮助乡邻共同致富,他成立了以肉类和奶食品加工为主的“翰盖都仁特产加工厂”,为周边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成为周围村民齐竖大拇指的榜样。“我搞种养殖,儿子做根雕,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踏踏实实干活儿做买卖,这个家风不仅要在自己家里传下去,我也经常和别的村民讲,这样才能让大家的素质都提升起来。”诚实守信的“美丽村民”斯迪如是说。
乌兰陶勒盖镇以认领家规培育家风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通过家风扮靓民风,从农牧民群众中,选树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好婆婆、好媳妇等农牧民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美丽村民”,突显以“人美”为核心的目标导向,以家风传承为切入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促民风、提乡风,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如今,乌兰陶勒盖这片美丽的红土地,因为日益富裕的生活、整洁的村容村貌、日渐文明的乡风,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