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热线:12351
查询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网上展馆>自治区劳模

自治区劳模——刘汉斌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27


鄂前旗邮政局投递员刘汉斌坚持投递工作16年,不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按时出班,从未脱过一次岗,误过一次班,失信过一个用户。十六年来,投递行程总计达17万多公里,累计投递报刊600多万份、各类邮件160多万件,无一差错,无一丢损,无一积压、延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自己的爱心和敬业精神谱写着绿衣天使的奉献之歌。

1994年,年仅19岁的刘汉斌高中毕业后,他就毅然选择了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投递员工作。参加工作以后,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工作岗位,分信报、排顺序、装兜、出班投递。不论春夏秋冬,也不论风霜雨雪,他总是按时出班准时投递,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用户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以优质服务让用户满意。他以超出常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刻苦学习投递业务技术,从掌握客户的地址入手,把投递线路上的单位和居民的分布情况记录下来,记在脑子里。他还找来旧报纸和废信封,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抽套和分拣,天长日久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被同事们誉为“分信能手”和“投递高手”。 他负责投递的区域共有64个机关单位、3个社区、2300多户居民、360多个投递点,而且居住分散,每天平均要投递报刊、邮件3000多份(件)。刘汉斌每天来往邮程30多公里,一天下来人累得几乎直不起腰,腰酸背疼,人们问他:“这个工作工资不高,还这么累,你到底图什么?”他的回答很朴实:“我热爱这个工作,看到用户及时收到报刊邮件时的喜悦,我心里就觉得快乐”。刘汉斌从不言苦和累,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我工作不仅仅是投递报刊邮件,而是投递文化、信息,投递一份牵挂和祝福,再苦再累也值得”。刘汉斌正是有了这份使命感和执着,多年来把投递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2007年8月的一天,他正在投递的路上,天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把身上的雨衣盖在报纸上,继续一户户投送,他浑身上下淋个透湿,报纸却一点没湿。看到他这样子,用户都感动不已,“宁可自己淋湿,也不能让报刊信件湿着。”刘汉斌的话更是让人感动——多么朴素的话语,多么高尚的职业精神!

2006年,部分报刊自办发行后,邮政局一年一度的严重影响了报刊的征订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报刊征订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当年新增私费订阅流转额20多万元。2009年,他负责的投递区域报刊征订流转额计划数为39万元,实际完成55万元,完成年计划数的141%,从1997年开始,他投递的区域报刊流转额连续12年蝉联这项“冠军”。

今年鄂托克前旗元旦刚过接连下了几场雪,使鄂前旗的温度骤降到零下二十六度,这在鄂前旗来说是不多见的。就是在这恶劣天气下,刘汉斌像雪人似的仍然行进在大街小巷,顶风冒雪将一份份报纸、杂志和家书送到了千家万户,用户开门时都露出惊愕的目光,有位老人感动地说:“傻孩子,这天儿还送什么报纸来呀!”这样的场景对刘汉斌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又常年骑着摩托车跑,落下了腿疼的毛病,一天跑下来,晚上睡不着觉,全靠去痛片来“催眠”。他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刘汉斌受组织培养多年,在工作实践也在不断地锤炼着自己,思想品德不断得到升华。在刘汉斌的投递工作中,他始终把用户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递是个特殊的服务窗口,为了树立好“人民邮政为人民”这个形象,他总是从每一个小事做起,把他对邮政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用户负责的责任之心融入和贯穿到平时的服务之中,并持之以恒。

刘汉斌在外投递的同时,无论份内事,还是份外事,他始终把用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实、办好,努力使用户满意,做用户的知心人。2008年正月,当他投送报纸到哈斯老人家时,看到老人因水龙头坏了,而水流满地不知如何是好而发愁时,刘汉斌立即上街买来水龙头,找来工具,及时为老人更换上新水龙头,老人万分感激,连声感谢:他这种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需的高尚服务精神让人感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凝聚着的是一份份真情。刘汉斌的服务是一种很自然的真情流露,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一颗朴实的心。投递过程中与用户热情交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为千家万户传播文化和信息并与用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有用户的召唤,他就会出现在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真情换真心难怪有许多用户为他揽收业务为他提供业务信息。从一滴水可以看到海洋,有些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渗透着他的辛劳、汗水,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得到,没有什么比爱更重要,一点一滴都是爱的载体。刘汉斌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与和谐的真谛刘汉斌所做的点点滴滴小事里,可以看到一条不断延伸的爱心邮路,这条邮路正延伸到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刘汉斌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自己独创出了投递员“四勤”(即豪情、热情、柔情、真情)服务方式。用真心去服务用户,用真诚去回报用户,刘汉斌时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四情”,让雷锋精神在绿色的邮政路上再放光芒。

商贩刘德明,一年四季做买卖,妻子工作忙,顾不上孩子的教育,有时孩子要幼儿读物,他便到新华书店购买一摞书,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不喜欢,更不知道书的作用,为此,刘汉斌便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向他介绍孩子每个年龄段要掌握的知识和应该读的书,在刘汉斌精心指导下,订阅了6种幼儿书籍,事后效果非常好。目前,刘汉斌和60多名商贩保持着联系,每年订阅各种刊物500多种,增加流转额5万多元。刘汉斌还深入到各协会向他们宣传订阅报刊的好处,并和他们交朋友,目前,鄂前旗各协会订阅各种报刊达120多份,新增流转额9万多元,为各协会掌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各种信息及时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长达十六年的投递过程中,刘汉斌总是坚持一条信念,那就是:宁可自己多跑路,多吃苦,也要让用户感到满意。地址书写不清、姓名不详的疑难信件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轻易转退,总是千方百计把“死信”“复活”。20061月的一天,刘汉斌下班回来后发现,在第二班投递的邮件中有一个寄往敖勒召其镇三居民区的小包裹单,我仔细一看,是订《农家百事通》的用户张改艳为她父亲邮购的治疗气管炎、哮喘病的药,他想,张大爷的病特别是冬春季节,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刘汉斌顾不上外面下着雪和刺骨的寒风骑上自行车,急忙往张大爷家赶,由于天黑、路滑,他摔了几跤,自行车也摔坏了、头也摔破了,正当张大爷全家人焦急万分等待之时,刘汉斌给送来了包裹,真可谓“雪中送炭”。他们看到刘汉斌全身泥浆,头上的血和冰结成冰凌时,感动的直说“谢谢”,可刘汉斌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时,已经是晚上21点多了。2008年,在大中专录取通知书投递期间,因录取学校疏忽,把特快录取通知书地址写错了,刘汉斌深知这对考生意味着什么,二话没说,主动沿着投递路线查找,见人就问,找了十几个小时,直到晚上9点多才找到那位考生家,当他把通知书递到那位考生手中时,刘汉斌从录取考生那激动的泪光中感受到了投递员的自豪和价值。考生的父母热情地挽留他吃晚饭,他客气的摆摆手说:“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回家的路上他才发现已骑出自己投递段3公里。还有一次,一份从深圳发往鄂前旗敖镇杨来旺收的平信,既没有居民区号,也没有门牌号,属地址不详信件,按规定他可以盖上查无此人退回原址章就可以不管了,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下班休息时间挨家挨户去查找,整整问了30多户人家,终于将信送到用户手中。从事投递工作以来,经刘汉斌的手使280多封“死信”复活。他对那些孤、寡、病、困用户格外上心,除义务帮他们取送汇款、邮寄信件、包裹外,还经常热心地帮他们买粮、买日用品,陪他们上医院看病,让他们感受了邮政“爱心信使”带来的真情和温暖。老订户敖腾高因病去宁夏银川市看病,忘了订报刊,他主动打电话和她联系,并给她垫资600多元,订了8种报刊。十六年来,刘汉斌共给120多户居民垫钱征订报刊1000多份、垫资16000多元;打电话预约征订报刊1300多份。对刘汉斌来说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


16年来,刘汉斌在投递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三部曲”:家——邮政局——机关、学校、居民。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尽快将报刊、信件送到用户手中,以一片赤诚面对每一用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绿衣使者”的真正内涵。刘汉斌的勤学苦练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同事的称赞与用户的好评,他先后获得旗级邮政部门“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和“收订状元”、 鄂前旗“十大杰出青年”;市邮政局“先进工作者”、“邮政投递服务窗口明星”;自治区邮政局“先进个人”、“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鄂尔多斯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刘汉斌,这名普通的绿衣天使,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把青春奉献给邮政,把爱心奉献给百姓。这一切都源于他身上塑造的精神: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一种传递党的关怀、传达政府声音、传递亲情甘做桥梁的精神;一种“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精神;一种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牺牲小我,全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他一心扑在事业上,用自己的一颗赤诚的爱心,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十六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干工作,努力争做职业道德标兵,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奉献之歌。                      





【上一篇】:上一篇:自治区——李林山 【下一篇】:下一篇:自治区劳模——满都巴雅尔

鄂托克前旗总工会©版权所有 蒙ICP备15004156号 蒙公网安备 15062302000123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