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维权热线:12351 |
在毛乌素沙漠地带的边沿部、鄂前旗城川镇麻黄套村,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叫米启旺,因为治沙造林事迹突出而生活却陷入困顿,惊动了国务院、自治区和市里的三级领导,成为鄂前旗草原上家喻户晓的治沙英雄。23年来,他带领全家治沙造林37000亩,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出一片大漠绿洲。
年近花甲的老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喜悦,承包了自家周围的7000亩沙地。他植树造林,平地种粮,喂猪种菜,发展畜牧,几年下来,沙地绿化了,粮田也改造了,全家人沉浸在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之中。
米启旺大规模治沙造林是从1985年承包3万亩荒沙开始的。他动员全家人带着干粮和简易灶具,在那年的秋天进驻了这片明沙,开始了第一次的"大会战"。经过五十来天的奋战,把4000公斤的沙柳苗条种到了沙窝子里。从此老米的心思也被拴在这明沙上。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所栽下的大片苗条竟然有80%的发芽抽绿。在劳动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新办法,他发现每天挖树坑、压树苗,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进度缓慢。如果用"耗箭子"(当地人用来探找老鼠粮仓的工具),扎眼栽树苗,既省力气,又提高效率。就这样,在老米一家人的辛勤劳作下,又有3000亩的明沙被栽上树苗,压上了沙障,洒上了蒿籽。恰逢这年的雨水还不错,星星点点的绿色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随着国家农村金融政策的调整,老米喜出望外地贷到9000元的贷款,他将其中的5000元买了麻黄苗子,3000元投向了他那块心灵的圣地--林场地,剩下的1000元买了化肥。一家人含辛茹苦,种麻黄、栽树苗,整整忙乎了一年,可是除了仅能供温饱的粮食收入外,其余均未见到任何回报。就这样,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流沙控制面积已有37000亩,实际造林面积已扩大到27000亩。
从生态环境效益看,37000亩的流沙被锁住,27000亩的明沙被植上了杨柴、花棒、沙柳、旱柳、沙蒿……昔日的荒沙已经变成了一片片绿洲,而且已有三、四万株的成材林,有利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然而,二十多年来,老米一家人不仅没有因为植树造林而致富,反到因为植树投入和生活所迫欠债近10万元,长期过度劳累,老米的双手像鸡爪一般合不拢,右胳膊伸不展;妻子跪在湿地下栽树,造成双腿膝盖肿大,落下类风湿关节炎,干不成重活不说,就连走路都很困难,眼瞅着心疼却无钱治病。市林业局领导和自治区林业厅厅长一行考察完后指出:老米这种植树造林行为对他本人来说,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是一场只有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劳动,我们各级政府一定要给予积极的关怀和支持。原副市长杨占林望着老米已经成林的绿洲和那破烂不堪的住房感慨地说,老米的这种精神,不仅要宣传而且还要从物力和财力上支持他。而米启旺老汉呢,他无怨无悔,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找到了一条合作治理、互助发展的新路子。他注册成立了二道川启旺治沙协会,会员发展到237户,协会成立后,为社会无偿提供树苗200多万株,组织劳动力投入6000多工日,采取集中分片治理扩大造林面积6万亩。
米启旺历尽艰辛治沙造林的动人事迹在鄂尔多斯引起强烈反响和震动,也引起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注,2004年,米启旺被评为鄂尔多斯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荣获2005年福特汽车环保奖三等奖。
【上一篇】:上一篇:自治区劳模——满都巴雅尔 | 【下一篇】:下一篇:自治区劳模——孟成财 |
鄂托克前旗总工会©版权所有 蒙ICP备15004156号
蒙公网安备 15062302000123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