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热线:12351
查询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网上展馆>自治区劳模

自治区劳模——徐爱军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8-15


在内蒙能源煤化工基地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大潮中,踊跃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他们就象乌金一样在带给人们光与热的同时也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唤醒了这片沉睡了亿万年的煤海,与轰鸣的机器和雄浑的号角共同谱写了一曲“乌金赞歌”。在众多钢筋铁骨般的硬汉子当中,长城一矿综采二区区长徐爱军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凭借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多次转战企业危难之处,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书写着自己的价值人生。

迎难而上担重任

2009年,徐爱军肩负着老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从山东转战内蒙古,抛弃了从事20多年的采煤专业,在矿井接续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果断担当起了综掘准备队队长,凭借着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忠于事业的信念,创造了多个第一。带领41名队员在大断面的巷道掘进中,月进300m,创下了月进尺的历史最高记录。在1904N巷道掘进中,首次发现了H2S气体,并通过技术攻关,创立了H2S气体治理方法,为长城一矿乃至内蒙能源H2S气体治理开创了先河。

矿井的顺利接续为企业早出煤、早见效提供了保障。为克服复杂多变的开采条件和人员结构,第二次转战综采三区,有着近20年开采经验和10年管理经验的他,带领来自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六个省的132名组员,克服工作习惯、生活差异、沟通障碍和管理难度大的种种困难,他从管理人员入手,共同研究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性问题,把压力上移,把动力下放,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还针对人员复杂的特点,有工区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按照长城“和”文化管理全区职工,形成一条心、一股劲、一家人的思想,拉近了干群之间和职工与职工之间的距离,激发了职工的工作动力。第一年,全年生产原煤100万吨,吨煤成本控制在2.9元/吨以下,实现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成为全矿的标杆区队。


为树立新矿绿色开采品牌,徐爱军带领全区职工积极探索实施了矸石皮带充填工艺,成为长城一矿绿色开采的第一个试验田和内蒙古第一个矸石充填工作面,为创建全国首家采、充、留一体化的样板工作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013年,他们又接管了集团公司首家超长臂大倾角综采工作面——1304南工作面,工作面长度310米,安装综采支架208架,倾角最大达到35度,安全管理难度大,开采过程中转采、掉采频繁,面对重重困难,徐爱军大胆管理,敢于创新,毅然决然带领全班组职工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产量上的突破和工艺上的革新,2013年安全产煤110万吨,为企业应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赢得了条件。

随着采场的变化,2014年长城一矿的开采压力集中在1904S大采高工作面,工作面长306米,担负着长城一矿三分之二的开采任务。倾角达到34°,富含硫化氢气体,还需要运输巷沿空留巷,并且首次采用ZY9000/24/50型支架、MG650/1710-WD型煤机、SGZ1000/1400型刮板输送机等大型设备,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产量始终上不去,在这困难时刻矿上又把徐爱军调到了综采二区,成为他的第三次转战。为解决现场难题,他经常在井下24小时处理问题,先后攻克了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的防飞矸、大采高下的沿空留巷技术、硫化氢气体开采期间的防治技术、SGZ1000/1400型刮板输送机的延长等一系列难题,每天提高工作面产量近一倍,今年1—7月份安全产煤88万吨,担负起了长城一矿开采重任。




“作为综采工区,管理的对象不是工作面,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重点是人性化,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职工,职工才会以感恩的心对待工作。”这是徐爱军多年的管理经验。

为实现工区人性化管理,徐爱军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化和人性化缺一不可。他将“人性化”融入基层管理,使每一名职工能够在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安排的每项工作能够顺利落到实处。在区队管理过程中他制定大量的引导性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收拾”人,而是要发挥人的作用。所以,他每制定一项制度都要让职工明白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让职工明白该干什么(有什么益处),不干什么(有什么危害),制度只有被职工所理解并接受,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徐爱军要求每一名管理人员要树立权威性和强有力的执行力,不仅自己要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还要使区队职工个个愿干、能干、会干。他主动扮演好带头人的角色,合理安排、布置好生产任务,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时,主动发扬团队精神,和职工一起想办法,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让职工真正参与到工区建设中,让克服困难成为管理人员的责任、职工的成就。其次,在区队里,职工最注重的就是公平分配问题,徐爱军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经济分配,用透明的公开来接受监督,用畅通的渠道来解决职工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利益。他把职工的每一分钱都放在心上,他要求验收员当天的记录单要当天悬挂在工区学习室,让工人明白自己当天的工资,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重新划分工区井下责任段,让机电班、整修队、支架班与大队的关系更加明确,理顺了职工情绪。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工人处处关爱。徐爱军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关注职工点滴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职工生活当中的各种问题。工区技术副区长王树瑞新婚不久,家住上海庙,由于工作任务重,现场条件复杂,连续10几天不能回家,小两口多次吵架,导致王树瑞情绪波动较大,徐爱军得知后,主动谈话,要求他在完成矿八小时盯班和工区值班的情况下,必须回家,并相应建立了工区内部管理办法与内部考核办法,班子成员不以下井个数、盯班时间论英雄,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不要求管理人员上联勤,并实行反向奖励政策,对下井个数最少、盯岗时间最短、工作完成最好的班子成员和班组进行奖励。职工在矿上每两个月休8天的前提下,规定每个班组一天可以允许一人休班,每人月休班不可超过两个,让全区干部职工得到充分休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井下生产中。


勤于学习的徐爱军在28年的工作中,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积极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勤于钻研的他无论是在掘进还是在回采,遇到新的难题不是回避,而是迎头而上,综合分析和研判,找出最恰当的方案进行解决,使区队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每天记录工作日志是必不可少的作业,把工作安排失误的地方、安排妥当的方案和新的施工方法都做详细的记录,一年365天,28年的日记装满了他满满的一个旅行箱,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翻看,再进行总结、提炼,日积月累,经验愈加丰富,使自己始终站在制高点上,工作起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让职工感觉更加宝贵的是,他在工作中始终以一个普通工作者的身份和教练的身份出现在现场,与工人定线、打眼、喷浆、拉架、移溜,每次升井后分不清工人还是区长。他重视对大学生采煤队的培养和管理,高标准、严要求,重点培训、重点培养,发挥了大学生采煤队的品牌效应。为使大学生采煤队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输出人才的渠道、吸引人才的舞台,徐爱军还对大学生实行“四个一”管理,即:每月一次综合考核;每月一次座谈交流;每月一次理论考试;每人建立一份个人成长档案,努力打造成一支观念新、作风硬、纪律严、技术精、效益高的红旗采煤队。第一任大学生采煤队队长现任长城三矿综合工区技术副区长,第二任王树瑞现任长城一矿综采二区技术副区长,前任大学生采煤队队长任帅荣获“全国煤炭系统百名优秀青年矿工”、“全国煤炭系统优秀团员”荣誉称号;现任大学生采煤一队队长董耀武荣获“山东省国资委优秀团员”荣誉称号;大学生采煤队荣获“山东省青年突击队”荣誉称号。

徐爱军凭借自己对工作、对事业的执着追求,2011年和2013年两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和2012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干事创业先锋共产党员称号。


【上一篇】:上一篇:自治区劳模——纳音太 【下一篇】:下一篇:自治区劳模——邬文彬

鄂托克前旗总工会©版权所有 蒙ICP备15004156号 蒙公网安备 15062302000123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