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热线:12351
查询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网上展馆>全国劳模

全国劳模——郝巴雅斯胡良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5-30


郝巴雅斯胡良,男,蒙古族,1961年出生,中共党员, 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农学学士,推广研究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全国绒山羊种业产业战略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农业部《西北地区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执行专家、科技部《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联合研究》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增绒技术促进绒山羊非长绒期长绒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核心成员,内蒙古“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创业人才团队带头人。他组织筹建了全区首家跨国院士专家工作站— “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5年正式揭牌启动。与内蒙古向北开放、中蒙守望相助,推动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的愿景相呼应。

29年来,他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带领团队在生产一线完成自选和立项研究课题25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称号、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较高的荣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为《一种绒山羊增绒的饲养方法(ZL200710142975.8)》、《一种绵羊羔羊的饲养方法(ZL200810173436.5)》、《一种荒漠、半荒漠化草原饲养羊的方法(ZL200810173437.X)》、《一种树木和农作物的套种方法(ZL201010169166.8)》、《一种绒山羊增绒饲养的改良方法(ZL201310422162.X)》、《数字饲喂机及数字饲喂机控制方法(ZL201310265862.2)》;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为《舍饲羊的软顶温棚(ZL200820134990.8)》、《舍饲羊的温棚(ZL200920166353.3)》、《一种自动控制的畜棚(ZL201120077602.9)》、《流动羊棚(ZL201220338061.5)》、《数字饲喂机(ZL201320379253.5)》、《全自动畜牧饮水槽(ZL201320379254.X)》、《自动饲喂机(ZL201220074816.5)》。获准国家商标5个,制定地方生产类农业标准9项,已由技术监督局颁布执行,在各类杂志发表代表性论文16篇。


他坚持以科技创新转变农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减轻生态压力、提高产出,实现增收的创新之路。主要有:绒山羊增绒技术,在暖季通过光控技术促进羊绒生长如同冷季,压缩每日放牧时间6-7小时,在减轻放牧草场压力约50%的基础上,提高产绒量50-70%,因科技纯增收益141.85元/只·年。其成果获得5项国家专利。该项技术分别通过了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鉴定,增绒羊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发情率、受胎率、初生胎儿重均无任何不良影响;达到了本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辐射推广至蒙古国、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阿拉善等国家和地区。

历经15年研究的肉羊经济杂交技术打破了每只基础母羊一年一胎一羔出栏一次的传统养羊模式,转变为一胎双羔、一年两胎,提高产出率,提高肉品质,形成了羔羊短期舍饲育肥出栏的生产新模式,于2010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减轻生态压力约60%的基础上,提高净产出200%基础母羊因科技纯增收益为902.5元/只·年获得了国家商标 宝日套亥,形成鄂托克前旗百万只肉羊羔羊生产基地,迅速辐射周边省区

他和同事研发的自动饮水器、自动饲喂机,使饲料加工、配方搅拌、投料全程智能化、机械化,填补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管理的一项空白,获得了5项专利。历经10年的探索取得了“三化”草原快速恢复治理新模式,即采取短期禁牧、多种牧草加密免耕混播、补水措施,快速恢复植被。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高度显著增加,提高载畜量近十倍。主持联合探索的“3S”技术监管草原模式,经过8年多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测产、运算等复杂过程。2015年全国草原处长会上,我旗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引进改造全日光节能温室,使喜温性蔬菜生产安全越冬,采暖全靠日光,保温性能达到冷季日光温室生产蔬菜的小气候环境要求,有效解决了燃煤采暖污染环境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科技贡献率。引进集成研发的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全营养蔬菜种植技术,跨越了增产在作物种子上做文章和超量使用化肥的束缚,使蔬菜由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提高到全营养蔬菜水平,已取得国家专利,获得国家商标“马兰花”牌全营养蔬菜。2011年鄂托克前旗因此荣获了“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旗”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旗”两项奖。推行的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使不同的畜种、同一畜种不同生产期按不同的营养需求进行配方加工搅拌饲喂,突破了束缚舍饲养殖营养调控。



“论文要写在草原上,成果要留在农家里”。是郝巴雅斯胡良常常说的一句话。他引领科技人员坚持从生产一线选题,在生产一线研究,形成了“选题来源于生产,科研进行于生产,成果回归于生产”的创新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农牧民发明创造热情,孵化出大批乡土科技人才。这有效解决了科研生产“两张皮 ”,打通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农业部于康震副部长一行于2012年9月在鄂托克前旗实地调研期间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现代农业鄂托克前旗创新模式”。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他是其践行者,努力拼搏,倾情付出,开辟了荒漠草原现代农牧业创新之路。他将理想和信念的交点定位于科技创新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这必将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驱动节拍,为荒漠草原农牧业创新发展再筑辉煌。




【上一篇】:上一篇:无 【下一篇】:下一篇:无

鄂托克前旗总工会©版权所有 蒙ICP备15004156号 蒙公网安备 15062302000123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