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鄂托克旗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政务

【守正创新再出发】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亮点纷呈

发布日期:2019-05-07    来源:鄂托克旗文明办    责任编辑:


4月24日,全旗党建暨政法信访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回顾总结了2018年全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安排部署了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间的指针,划过昨天的荣光,也指向明天的梦想。

     回顾过去的一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鄂托克草原全面扎根,我们的思想之旅迈出新里程;我们与改革同频共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构改革等迈向“改革+”新时代;我们深入打响三大攻坚战,全旗迈入天蓝水清人更富的新境界……鄂托克旗的每一步精进,皆因创新更加笃行致远。

    时代之光,点亮星汉灿烂,灼灼厚望。

   “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当“守正创新”的时代号音破空而来,鄂托克大地被唤醒,被激发,活力奔涌、万木葱茏。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个个好故事、一段段好声音传递出宏大叙事的磅礴力量。


守正,就是始终高举奋进新时代的思想旗帜




伟大时代必有伟大思想领航。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强调“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守正,创新,强起来!必然要举好旗帜,必然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当一批批农牧民在学习讲堂里聚精会神地汲取“精神养分”,当时代的新声音第一时间传输到他们的头脑,他们不禁热烈讨论:“党对农牧民的关心更全面了,政策更好了,我们发展的后劲能不足吗……”热烈的期盼来自于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更接地气的把握。

    创新理论学习形式,高深的理论一样可以变得感性而有温度。

    一年来,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战线以蓬勃朝气进行着理论宣传创新,针对2018年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打造了农牧民学习讲堂。学习讲堂的第一课便是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政策,让农牧民在“富口袋”之前先“富脑袋”;“转观念、树志气、奔小康”“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百姓宣讲”“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走到人民中间去”理论下基层等主题宣讲活动深入人心;“七进”宣讲面不断扩大,组建9支“新时代讲习团”、75支草原学习轻骑兵,建成105个“学习讲堂”,深入开展各类百姓宣讲活动300余场,推动新思想“飞入百姓家”。同时,线上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微学习群”“理论宣讲员学习群”等微学习平台,转载推送“学习论理”“北疆理论风景线”“巴雅尔开讲啦”等平台内容600余条……一个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话题、一场场直达人心的宣讲生动讲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为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全面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鄂托克旗建立起立体化多维度的保障制度,对全旗各类讲座、报告会等意识形态阵地进行网格化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全旗意识形态工作要点》《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等30多个方案和制度,指导督促全旗各级党委(党组)制定修订200多个方案和制度,覆盖了意识形态工作各领域。旗委主要领导与11类意识形态阵地责任单位,各苏木镇、园区负责人签订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书和新闻舆论工作责任状。举办意识形态培训班60余场次,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旗委巡察工作重要内容,对20多个单位和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巡察。创新管理方式,开展意识形态网格化建设,推选出乌兰镇、蒙西镇、政法委三个网格化建设典型。

    学习只有进行时。一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如一场场甘露滋润着草原大地、恐龙之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植人心,让这片文明厚重之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守正,就是始终凝聚不忘初心的磅礴力量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必须抓紧抓好抓牢。”“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熔铸坚实的精神支撑。

    一年来,旗直新闻媒体累计刊播发稿件4900余条(篇),邀请各级各类媒体记者500余人次,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稿件3000余篇,《这支牧民乐队演奏了三十三年》等70多条篇优秀稿件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播发,《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等8篇稿件点击量突破“百万+”,《岩羊爸爸》在新华网海外版刊发并引起广泛关注,对外宣传工作实现新突破;《乌仁都西》《鄂托克新闻》等获得了八省区十佳名栏目奖,《阿敏乌素》《捕蝎之争》等电视优秀作品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当正能量一次又一次冲破历史的刻度,守好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的“主阵地”,成为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战线的激昂号角。

     一年来,鄂托克旗统筹协调旗内外宣传力量,在党委重大工作宣传上突出“精准”,在改革开放宣传上追求“深刻”,在高质量发展宣传上突出“声势”,在脱贫攻坚宣传上突出“实效”,在今昔对比中讲改革故事、在钢铁轰鸣中讲发展故事、在牧野村舍中讲振兴故事、在色彩斑斓中讲文化故事……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鼓与呼,去杂声、应主流,请浩浩四海聆听来自鄂托克这片热土的“好声音”!

    应时代之声,《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百企帮百村 民营企业出实招》《驻村第一书记》等一批融媒体产品深受关注,从“朋友圈”到实干现场,都激发出万千气象。

    当舆论引导既“叫好”又“叫座”、当融媒矩阵既“立体”又“多维”、当网络生态既“清朗”又“守正”,作为全区38个首批融媒体建设试点旗县之一,鄂托克旗荣获全区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先进单位,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渠道传播”的模式,已经把传播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立志做好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当好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

    这是一曲时代交响,字里行间、方寸屏幕,都可触摸到中国梦在鄂托克大地的风雷激荡。

    这是一种思想领航,明方向、振士气、促全局,积淀为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蓬勃希望。

   这是一场动力变革,从相“加”迈向相“融”的鄂托克旗正在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风向。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鄂托克旗深知:只有直抵人心的宣传,才能凝聚磅礴力量。


创新,就是始终构筑正能量的精神谱系




河流是草原的血脉。血脉有源,有根。恰如文明于一座城的意义,无远弗届。

    正能量,来自于一次次身边好人的令人动容,来自于一个个志愿者的无问西东,来自于乡风文明的除陋习、树新风,来自于文明创建的贵以专、持以恒……涓滴之念,日以图新,最终构筑起一个辐射2.1万平方公里的精神谱系。

    这就是鄂托克旗。

    其实,鄂托克旗从不乏文明的根脉与土壤,今天的这座自治区文明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为城市品质铺陈出更加壮美的亮色。

    在“蒙西镇渠畔村美净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可将收集到的垃圾按照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后送至垃圾兑换超市,按规定兑换标准,在超市自主选择兑换肥皂、牙膏等生活用品……鄂托克旗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了“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物资”的垃圾处理模式,并总结形成经验做法,《中国文明网》《内蒙古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包日塔拉嘎查垃圾兑换中心建成运营。这是鄂托克旗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鄂托克旗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宣传教育和实践养成并重,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动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要延伸到哪里。鄂托克旗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6个实践所、13个实践站,组建1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设置183个新时代志愿服务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多场,受众800多人次。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10个、文明校园3所,举办学习交流观摩活动。培育选树“全国五好家庭”1户,“内蒙古好人”“鄂尔多斯好人”3人,3人获评第六届全市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评选表彰旗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村振兴优秀退伍军人等各类先进典型159名,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巡讲活动6场,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文明集群”引领风尚。

    深化八项好人活动,打造“好人之城”品牌,动员居民每人每年办一件好事,开展好人讲50余场次,收集好人好事200余件、认领好人岗44人、佩戴好人徽章44枚。《鄂托克旗打造“好人之城”身边的好人好事都“上墙”了》被新华社客户端采用,点击量过“百万+”。

    鄂托克旗各级志愿者组织分布于城镇和农牧区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家庭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数十支志愿服务队伍。目前,注册志愿者5262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289次,近30000人次参与,实现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先后培育了内蒙古自治区学雷锋先进个人2名,内蒙古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1名,鄂尔多斯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3个,鄂尔多斯市优秀志愿者12人。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充分发挥优势,努力打造“扶贫、扶志、扶智”三元新样本。2018年,开展扶贫政策宣讲、乌兰牧骑进村巡演、脱贫典型故事进村分享、励志主题电影进村展映等活动900余场次,张贴和悬挂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740余条、修缮文化墙103余处、发放宣传品等5600余套,创作歌曲、诗歌等作品30余件,有效激发了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

    鄂托克旗是一本厚重的书,要读懂它,无法绕开“精神谱系”这一“内秀”的章节。


创新,就是始终坚守高质量的文化地标




改革,是2018年的热词,是柳暗花明后的条条大路。

    从奔波于草原陌野的乌兰牧骑到耸立于城市乡间的“博物馆集群”,从抒人民情怀、演人民生活、聚人民力量的文艺精品到融合旅游、融入时代、融充精神的文化产业,从实惠到家的文化惠民到深入肌理的文化育民……鄂托克旗处处彰显出新时代的文化张力与魅力。

    文以化人,自信致远。一年来,鄂托克旗从产业规划、特色挖掘、文化体制改革和全面推动“文化+N”产业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着手,大行改革之棋,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生活新期待,让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和延绵不断的传承传唱。

    1959年3月,鄂托克旗建立了乌兰牧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建立乌兰牧骑后,鄂尔多斯高原上第一支乌兰牧骑,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建立的乌兰牧骑之一。

    从推陈出新到守正创新,都需要改革这根杠杆发力。

    过去的一年,鄂托克旗着力深化乌兰牧骑改革,9名乌兰牧骑公益性岗位演职人员实现同工同酬。组建鄂托克旗“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2支和73支乌兰牧骑业余文艺队,创新乌兰牧骑网络菜单式服务方式,为农牧民提供演出辅导、网络演出服务50余次,举办那达慕大会、“弘扬乌兰牧骑精神 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等惠民文化活动150余场次。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鄂托克旗乌兰牧骑不变的使命。

    截至目前,全旗共完成自治区、市、旗三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50余项,制定出台各类政策文件50余个,下放审批权限11项,取消审批权限3项,规范、梳理文化企事业单位6家。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从文化惠民开始。

    文化改革不仅带动了文化经济,更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新“能级”。

   “难忘鄂尔多斯”南京知青展厅、全区首家以钱币为专题的鄂托克钱币博物馆的相继开馆,并与已建成的野外地质遗迹博物馆、查布恐龙博物馆、木凯淖尔革命历史展馆、综合地质博物馆、蒙古秘史博物馆、蒙西兵团博物馆等遥相呼应,“馆群效应”雏形显现。目前,基本形成了旗有“馆”、苏木镇有“站”、嘎查村有“室”、社区有“中心”,并连同文化户在内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旗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77.6万平方米,人均18平方米,文化设施设置率、覆盖率和受益率全面提升。实施“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新增各类图书、报刊2万余册(份),引进了“北极星高考数据库”、“共享工程基础服务点数字资源库”等,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荣获“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荣誉称号。2018年,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线,组织开展那达慕大会、鄂托克草原音乐节、“鄂尔多斯我的家·守望相助美好家园”鄂托克旗农牧民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余万人次。

    不负时代,无愧人民。一年来,鄂托克旗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坚持以文化人,厚植文化资源,引领文化潮流,一次次文化创新、一批批文艺精品,不断推动文化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编创完成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入选自治区优秀剧目举办巡回演出30余场;表彰各类文艺精品35部(个),发放资金39万元,《圆顶帽》《剪羊毛舞》等10个优秀作品荣获区内外大奖;录制完成乌兰牧骑纪录片《梦开始的地方》并在北京卫视播出,收视率在全国35个城市卫视排名第6;鄂托克旗荣获自治区乃日“娱乐”文化之乡,牧民那达慕大会入选“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从数字里隐藏的文字,可以看到过去,也能遇见未来。一张张照片、一声声喝彩、一阵阵掌声,都成为鄂托克旗文化事业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一个个鲜活注脚。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今日种种,皆成新我。

    真实、立体、全面的鄂托克旗,是创新守正的,是奔跑奋进的,的热血涌动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不论舟行何处、脚在何方,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战线将以“四力”践行“看齐”,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向着未来,向着时代,鄂托克旗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兵不卸甲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