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蒙古族“后生”真不错
发布日期:2019-01-15 来源:鄂托克旗文明办 责任编辑:
“太感谢那个蒙古族后生了!我这个房子要是不修,我们老两口连个窝窝也没有了”。74岁的贫困户郑生旺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在三年的驻村工作中,鄂托克旗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孟克毕力格自己也记不清老百姓向他竖起过多少次大拇指了。
事情还要从2016年说起。2016年3月,孟克毕力格被选派到鄂旗蒙西镇碱柜村开展驻村工作,任村主任助理一职。汉语不算流利的他,到全是汉族的农业村开展工作,硬是凭着一股对待工作的“狠”劲,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带领碱柜村的村民们闯出了一条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刚到碱柜村,孟克毕力格就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和老百姓拉家常、与贫困户交朋友,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了解实情,找准碱柜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找准驻村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所以迅速进入了角色。
天天在村里到处跑的孟克毕力格,了解到二社、三社的小泵站因年久失修已经无法满足200余户村民的1000多亩土地灌溉需求。他掌握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对泵站供水灌溉的户子进行了走访摸排,并向社会筹集资金,对小泵站零部件进行维修更换,解了供水灌溉的燃眉之急。
本想松一口气的孟克毕力格,又在工作中发现一社、三社、四社及林场居住的150余户群众现在使用的自来水供水管道是20多年前铺设的铁管,早已锈迹斑斑,多处漏水。他提出了对这一区域自来水供水网进行整体改造的建议并得到了帮扶企业的支持,及时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
在走访入户中,他了解到今年74岁的贫困户郑生旺的妻子瘫痪在床多年,仅靠养老金生活,再无其他经济来源。2018年雨水天气较多,房屋经常漏水,但老两口无钱维修。孟克毕力格通过“百企帮百村”活动和民政救助款为郑生旺争取到1万元维修款,看着老人的房屋开始修缮,孟克毕力格的心也踏实了。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驻村工作的重点,孟克毕力格和村干部一起,全面摸清贫困户情况,集中分析研判,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确保贫困对象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脱贫工作,截至目前,碱柜村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脱贫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才是碱柜村发展的目标。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成为了孟克毕力格和村两委班子亟待破解的难题。
碱柜村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总耕地面积9677亩,除去被水稻种植公司承包的3000多亩盐碱地外,剩余6000多亩中可用于耕种的土地约4100亩,户均不足10亩,无法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模式。再加上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外地打工或者在外地上班,留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大多从事传统种植业,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孟克毕力格和村干部们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发展规划。
作为宣传部的干部,孟克毕力格发挥自己理论知识扎实、善于宣传的长处,挨家挨户做好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及时将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以及先进的种养殖技能讲给每个村民听,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规模化、现代化种养殖。
在做好政策引导和理论宣传的同时,孟克毕力格和村两委班子合作,积极对接并多次协调农牧业企业的负责人到碱柜村沿河农田实地调研,了解水文、气候、光照、盐碱化程度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引进土地流转项目并进行科学论证。
2018年4月12日,对于孟克毕力格和碱柜村都有着特别的意义。碱柜村与内蒙古北纬中垦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达成土地流转协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碱柜村的72户农民将1500亩土地入股企业,期限为10年。协议规定:公司每年若盈利,则必须按照股份制协议给农民分红;若公司未盈利或者亏损,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扣除农民的入股金额,这充分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和权益,实现了互利共赢。协议还规定在种植和经营期间优先雇用有股份的部分农民。
到了收获的季节,当孟克毕力格再次坐到老百姓的炕头,入股农民孟润兰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今年60多岁了,干不动了,以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也挣不了多少,现在企业租我的地,待在家里每年也能收入一万多,真心感谢你这个蒙古族的好后生。”
面对充满感激的村民,孟克毕力格总是朴实的一句话:“你们日子过得好,我心里就踏实”。
上一篇:郭秀梅:给村里人“打个版”
下一篇:【身边榜样 · 第23期】李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