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榜样 · 第31期】19载悉心照顾患病公婆 诠释孝道真谛
发布日期:2019-06-12 来源:鄂托克旗文明办 责任编辑: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好人之城”建设,市文明办开设《身边榜样》专栏,以图文报道、微视频、互动分享等形式,宣传展示我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人故事,向典型学习、向榜样致敬,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崇高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道德支撑。
19载悉心照顾患病公婆 诠释孝道真谛
聂春琴,女,汉族,1972年2月生,群众,初中学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安睦隆社区居民,曾获评2019年5月“内蒙古好人榜”孝老爱亲好人。
聂春琴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面对被病痛侵扰的婆婆、瘫痪在床的公公,聂春琴用19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给予公婆最周全的照顾。她把公婆视作亲生父母,用心用爱呵护在他们身旁,是老人们最骄傲的好儿媳,也是老人们最贴心的好女儿。
聂春琴为公公擦脸
1998年,聂春琴和丈夫组建家庭,夫妻和睦,公婆身体健康,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2002年间,公公、婆婆相继被查出患有轻微脑梗、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发作时大小便失禁、意识模糊,经常出了门忘记回家。为此,聂春琴辞掉工作,自告奋勇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为丈夫和家人解决后顾之忧。
聂春琴给公公注射流食
2013年5月,公公脑梗发作,瘫痪在床,需要通过胃管穿过鼻子来进食。每次进食对聂春琴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将食物通过榨汗机榨成流食后,再通过注射器小心翼翼推进胃管,整个过程需要持续1-2个小时,这样的过程每天至少经历三次。聂春琴不仅为此累得满头大汗,还常常会遇到公公用手将胃管抓掉,或被公公咬伤。聂春琴的右手肘部位常常有块被咬印记,即便如此,她从来不曾生气、抱怨过公公,而是专门学习胃管喂养,夏天为公公增加水果餐,让公公尽可能进食舒服些、营养均衡些。“丈夫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把公公当作父亲看待,就没有什么脏活累活干不了的”。遇上公公大便排不出来,聂春琴会戴上橡胶手套帮公公把粪便掏出来。按摩翻身、换洗衣物、清理屎尿……背后的付出和辛苦不言而喻,但聂春琴从没嫌弃或者想过放弃,“让老人安享晚年,少受点儿罪”是她的最大心愿。在聂春琴的精心照料下,公公气色一直都不错,身上也没有褥疮,屋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
聂春琴给婆婆剪指甲
由于多种疾病缠身,婆婆的情绪变得喜怒无常,经常乱发脾气,但聂春琴从来不和婆婆计较,在她看来,“婆婆也是妈”。讲笑话、听音乐、带着婆婆去跳广场舞……聂春琴总是想着法儿帮老人减轻病痛折磨,哄老人开心。2018年7月,婆婆在散步时不慎被撞倒,造成膝盖髌骨骨裂,需要坐轮椅。因为岁数大了,恢复的比较慢,老人常常坐在轮椅上自责:“我要是小心一点就好了,这下可害苦了我的好儿媳。”每每这时,聂春琴都会宽慰婆婆:“我一定会把您照顾好,让您重新站起来。”生活起居,聂春琴把婆婆照顾得样样周到,她成了婆婆的双腿,每天推着婆婆四处散心,舒缓心情。
聂春琴
19载光阴,聂春琴将一个女人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公公和婆婆,奉献给了整个家庭。在聂春琴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从小主动帮助妈妈分担辛苦,孝敬爷爷奶奶。岁月虽然带走了聂春琴脸上的稚嫩和青春,但她19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和对孝道的深深践行,不仅是公婆最大的福气,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孝老爱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