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政策动态信息》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第七期
《京津冀政策动态信息》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第七期
2021年4月15日
目 录
〖人才工作〗1
天津宝坻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1
习近平:加快构建现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
〖行业动态〗5
衣宝廉:碳中和战略下的氢能破局点5
低碳时代,氢能如何找准定位5
氢的制备途径6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6
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的核心技术7
氢的储运技术8
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应用的突破口9
北京布局氢能产业:2025年前氢燃料车突破万辆 9
去年北京氢能产业值约30亿元10
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10
冬奥会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11
〖人才工作〗
天津宝坻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
位于京津黄金走廊的天津市宝坻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把中国“最聪明”的大脑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
这几天,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因为成功研制出超大尺寸钼靶材,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获得了宝坻区对创新人才的百万元重奖。
颁奖仪式前,天津市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起身,向台下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企业家和创新人才深鞠一躬。
这一幕让刚拿下百万元大奖的工程师钟铭和他的5人团队非常感动。几年前,广西小伙子钟铭从北京一所高校硕士毕业,来到安泰天龙钨钼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他看中这家企业是中国钨钼材料精深加工领域公认的领跑者。这里研制的材料是专用于大型显示器、太阳能电池板的关键原材料。与国外相比,当时国内生产的材料性能不够稳定。
“这刚好是我的专业方向,我想趁着年轻做点事情。”钟铭的人生目标恰好踏上了这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快速前进的节拍。创新成为引领新时代前进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哪个地区占据了人才高地,哪个地区就掌握了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殷向杰说,“要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态环境,为各路英才创造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为了让更多像钟铭这样的年轻人汇聚于此,近年来宝坻区打出了“引、育、用、留”的人才组合拳,宝坻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同海介绍,近年来宝坻区实施了人才引进、集聚、转化等10项工程,推出“人才九条”“1+6”政策体系和“宝地英才”等系列人才政策,拿出“真金白银”重奖创新,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从各个方面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目的就是让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于事业发展。”
安泰天龙副总经理熊宁感慨,管理一家“京津冀”三地辐射发展的科技公司,切身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态度和力度。
近年来,钟铭团队的几名90后技术人才都享受到了区域人才政策资助,“十三五”期间,仅这家公司就获区科研财政资金1300万余元。
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公司也敢于在科研创新、高端科研生产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年轻团队安心搞研发。最新研制出的超大尺寸高纯、高密度、细晶钼靶材已经可实现量产,“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钟铭说。
培养人才好比“活水养鱼”,而产业则是吸附人才的“珊瑚礁”。近年来,天津宝坻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改革先行区”,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项目和发展需求,编制引才图谱,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互动。
去年8月,位于宝坻的北京中关村“新址”——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布5G智能网联创新智慧城建设方案,随后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这里建立。
一根长长的产业链,连接起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也使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牵手融合,打造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100多家成员单位中,有一半来自北京,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目光从北京移向这里,期待在这里找到奋斗的方向。
新松智能副总经理曾健波就是其中一个。2019年,这位90后和几个更年轻的研发者从北京来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创建了这家致力于机器人及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的智能科技企业。最初吸引他们的就是当地政府对企业家和人才的尊重和诚意。曾健波回忆:“一开始选址,就是觉得这里离北京近。我们只是咨询了一下,他们很快就有一个专门团队来对接,非常有诚意。”
两年间,这家企业的成长速度出乎很多人意料:从最初仅有5人的创业公司,快速成长为拥有60多人研发团队的机器人制造研发企业。“我们团队平均都是90后年轻人,充满激情活力,也特别能吃苦耐劳。”曾健波说,伴随着企业和区域的快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团队核心成员。如今的年轻一代比父辈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也让他们能更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良好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下,大家干劲儿十足。”
打好人才组合拳的关键在一个“用”字。殷向杰表示,引才的核心不是对人的“刚性”拥有,而是对智力成果和创造活力的“柔性”把握,要构建“人才+项目”“人才+产业”等开发培养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成长发展与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还要用联合培养、技术入股、科研合作、设备共用等方式,探索连点成网、联动提升新机制,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成才之阶。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宝坻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的赵倩倩,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这里率先创建了以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为宗旨的产业园区,她所从事的低碳环保新能源高新技术领域迎来了发展机遇,很快这里成为天津北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机械制造“大本营”。
不久前成立的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又像一块磁石加速各个产业的应用推广和上下游链条延伸。
这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氛,让赵倩倩感慨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她呼吁更多年轻人和自己一起在这片广阔天地中让青春迸发出光芒,“在喜欢的地方,做喜欢做的事”。
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行业动态〗
衣宝廉:碳中和战略下的氢能破局点
4月7日,首期“中国碳市场机制与绿氢评价”高级培训班开启第一天课程。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首先向学员讲授了主题为《发展氢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开班课程。在这一课中,衣宝廉阐述了氢能在碳减排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努力的方向,并详细讲解和比较了主流的氢气制备技术,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前景。
低碳时代,氢能如何找准定位
众所周知,我国的能源结构是“贫油、少气、富煤”。2018年我国成为原油和天然气双料第一进口国,两大能源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0%和45.3%。无论从碳中和的背景,还是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依赖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要发展原油和天然气的替代燃料。 那么,氢能如何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氢能是零碳燃料,同时又是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过渡和转换的桥梁。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但存在时间上密度不均的问题,采用电解水制氢就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再分配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和定位主要包括:实现大规模、高效可再生能源消纳;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进行能量分配;充当能源缓冲载体,提高能源系统韧性;降低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工业用能领域的碳排放;代替焦炭用于冶金工业降低碳排放;降低建筑采暖的碳排放。
氢的制备途径
当前我国的氢能主要来源为工业副产氢回收及化石燃料制氢,其中每年全国通过处理焦炉煤气、合成氨、甲醇和氯碱等工业原料可得到副产氢近千万吨,但工业副产氢普遍存在纯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去除杂质的难点。这一路径需要发展精准的净化、检测标准和方法。
相比之下,我国化石燃料制氢技术较为成熟,成本较低,但同时需要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才能达到碳减排的目的。在这一途径上,我们可以对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利用来减轻碳排放的压力。比如,利用电解水制氢的副产氧,进行煤制氢,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油井,提高产油率,还可以开发天然气热催化裂解制备氢气和固态碳,做到零碳排放。
另外,核能制氢路径也在摸索中。它主要包括核电电解水制氢和核能热化学循环制氢两种技术,其中后者的制氢效率可达52%。
还有一项被世界所期待的技术,是光解水制氢,它能够以光催化剂为媒介,实现用太阳光直射水分解氧气和氢气。现阶段这一技术仍徘徊在催化剂研究这一阶段。如果这一技术能最终实现,将成为能源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也将为氢能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不过,在低碳和能源转型背景下,目前最值得去发展和期待的氢能制备途径还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
目前主流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技术主要包括三种,高温蒸汽电解(SOE)、碱水电解(Alk)和纯水电解(SPE)。其中高温蒸汽电解采用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电解效率最高,也有可能达到最低的成本,但目前仍然在实验室阶段。碱水电解采用30%氢氧化钾为电解质,石棉膜为隔膜,技术门槛低,已经实现了充分产业化,但它的缺点是制备成本高、耗电量大,而且氢氧化钾对设备具有强腐蚀性。纯水电解技术采用质子交换膜(PEM)对纯水进行电解,但单机规模较小,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
就目前而言,纯水电解是可以突破的方向。和碱水电解技术相比,纯水电解绿色环保,可与风能和太阳能结合,产气纯度高、能耗低、电流密度高、设备占地面积小、不需要碱水电解的碱雾净化设备。
从全球趋势看,PEM纯水制氢正在成为主流技术,德国风电制氢设定标准更是规定,只能用PEM电解水制氢。同时欧盟规定的5秒之内的制氢响应时间,目前也只有PEM技术可以达到。在国内的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目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所在1994年开始PEM电解水技术研发,到去年已经完成了300千瓦级电解槽和兆瓦级的系统建设。目前,研究所已经开发完成的第三代PEM制氢机,电解能耗为4.2千瓦时每标准立方米氢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的核心技术
PEM电解水技术包括两大关键材料,两大核心部件和一个核心技术。两大关键材料分别是高效电催化剂和增强质子交换膜。廉价和稳定的电催化剂能进一步提高析氧活性,并降低成本,而对于增强质子交换膜,需要寻找能降低内阻、抵抗高压操作和自由基攻击的材料。
两大核心部件分别是膜电极和薄层双极板。两者是电解槽单池的核心组成部件。强析气条件易对膜电极结构造成破坏,影响电解性能与寿命。可以通过膜电极一体化制备的方式,提升膜电极的结合力、工作性能和一致性。在薄层双极板上,目前主要通过薄层金属双极板技术、激光焊接技术、均一性流场设计和耐腐蚀表面处理技术等解决抗腐蚀性、低接触电阻和均一性流场设计等技术性难题。
而对于整体的耐压水电解池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池一致性和密封失效的问题,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密封结构设计、电堆受力分析与仿真、密封结构设计与研制、薄层金属双极板和端板轻质化等途径解决。
氢的储运技术
目前的主要储氢方式包括液态储氢、高压储氢、金属氢和化合物储氢四种。其中液态储氢和高压储氢最为常见,两者各有利弊,可以互为补充。液态氢适合于大量储用氢,如洲际储运氢与重载车加氢,但氢气液化能耗高(约大于氢气能量的1/3),无损存储时间短、长时间存放会出现氢气逃逸的现象。高压储氢安全性高,是原地和中短途,用氢量不大时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储氢量仅为1%-2%,用于长途运输的话,运输费用要大幅增加。
化合物储氢则是一种有前景的氢储运方法。目前的有机储氢材料如杂环化合物,储氢量可以达到5-6%,能够运柴油一样方便运输,脱氢温度只需要200摄氏度,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氨也是氢储运的好载体。氨既可以直接用作无碳燃料,也可以分解制氢,发展廉价低压合成氨方法也是很好的技术路径。
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应用的突破口
和锂电池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能量密度大、续航里程长、动力性能高、燃料加注时间短等优势,所以交通领域尤其是重载车领域,理应成为氢能产业的突破口之一。
不过燃料电池汽车也存在几大必须攻克的难点:首先燃料电池发动机昂贵,导致燃料汽车售价是锂电池汽车的1.5到2倍,更是燃油车的三倍左右;其次每个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高达1200万到1500万元;再有在加氢站的加氢费用高达每千克60元到80元。这一价格只有降到40元以下,燃料电池车才能与燃油车竞争。
衣宝廉指出,在碳中和愿景下要实现无补贴的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就需要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氢气成本和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一方面,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国产化以及批量生产,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进而降低燃料电池车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采用管网输送氧气使加氢成本降至每公斤30元以下,便具备与燃油车同等价格优势;最后,实现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瓶等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建立油、氢、电合建站,就可大幅度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通过这些成本降低手段,率先开展对加氢站依赖度低的商用车商业化应用,同步加大加氧站建设密度后,进行乘用车示范商业化。
(文字来自中国氢能联盟)
北京布局氢能产业:2025年前氢燃料车突破万辆
除了燃油、充电,汽车也可以搭载一种全新的能源——氢燃料。
4月7日,市经信局对《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前,北京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去年北京氢能产业产值约30亿元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美国、欧洲、 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我国氢能产业也已形成发展窗口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5%;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于北京而言,发展氢能产业也有优势。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已经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
这份征求意见稿也给北京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划定了目标:北京将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也按照2023年和2025年列出了阶段目标。
2023年前,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2025年前,培育10到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到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在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将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冬奥会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也披露,北京将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应用北汽福田燃料电池汽车,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据介绍,延庆赛区赛时燃料电池车的客运服务应用规模212辆,赛后部分车辆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部分车辆作为旅游客车和通勤客车服务于市内旅游客运和班车通勤。
应用之处不止于此。记者梳理获悉,北京还将打造公交示范车队,建设连接大兴国际机场与市区交通枢纽,大兴机场至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的燃料电池车辆机场示范快线。
此外,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2021到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
(文字来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