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驻京人才工作简讯第三期

【招商引智信息】


先行先试打造人才国际化发展“软实力”中关村发布20条国际人才新政

2018-02-27

2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公布北京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等20条改革新举措,其中多项为全国率先提出。

进得来:

外籍配偶及子女可申请永久居留

“家人以后终于不用年年办签证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人工晶体高科技企业爱博诺德创始人解江冰感叹。

8年前,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的解江冰回国创业。一家人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解江冰仍然保留着中国国籍,而与他一同回国的爱人和儿子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虽然长期在国内生活、学习,却因外籍身份需要频繁申请签证,耗费不少时间精力。

此次新政发布后,解江冰一家的苦恼将很快解决。在申请永久居留方面,在之前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子女享受永久居留“直通车”政策的基础上,新政将允许中国籍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及子女,也通过“直通车”程序申请永久居留,实现对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的全覆盖。

除了国际高层次人才及家人,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来中关村交流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的出入境也将更加简便。此次新政将允许来中关村的外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关村企业的境外员工,换发多次入境有效的访问签证,从而免去频繁办理短期签证入境的麻烦,这将为外籍专家学者到中关村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交流访问提供极大便利。

留得下:

外籍科学家能牵头国家科技项目

新政还通过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让国际人才在北京“留得下”、“干得好”。

为激发外籍人才参与我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新政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中关村示范区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同时支持外籍高层次人才领衔承担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实施有利于扩大外籍人才在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的空间,提升国内部分领域的科研水平。

“对我们圈子里的人来讲,这真是解决了大问题。以前,有些人因为外籍身份,不能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这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是个限制,对国家来说其实也是损失。”解江冰说。

同时,新政将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才在中关村示范区内担任新型科研机构法定代表人, 有利于新型科研机构直接引进外籍顶尖人才,争取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导权。

华裔美籍生物化学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华裔美籍物理学家王中林担任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近两年,中关村吸引了一些顶尖国际人才担任新型科研机构负责人,大量顶尖科研成果在此孵化、落地。

“过去,外籍人才牵头政府参与投资的新型科研机构的案例凤毛麟角,并且需要特事特批,但今后北京将有一套成体系的机制作支撑。”国家人力社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锐说,中关村一直是我国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如此大力度的国际化引才用才政策,不仅是在全国首次推出,在全球范围来看都极为罕见。

融入快:

今年试点建设4个国际人才社区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为了让国际人才更快实现社会融入,本次新政也提出了多项配套服务政策。如简化外籍人才住宿登记手续,对在京有稳定住所或固定工作单位的外籍人才,实现便捷化网络登记,节约时间和成本;支持相关保险机构开发设立针对外籍人才的保险产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外籍人才安心在京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中关村发展;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昌平未来科学城、新首钢地区,今年将试点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为外籍人才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提供全方位保障,提供类海外的生活环境。

“当前国际人才大战已从单靠优惠政策比拼,逐步演变为人才制度体系、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孙锐分析,人才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更多前沿企业、科研机构、高质量工作机会,更需要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专业的中介组织、人才出入便利性、国际化社区等软实力。


河北省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支撑计划

近日,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支撑计划(2018-2030年)》,明确提出从今年开始我省将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支撑计划,到2030年全省中医医师达到6万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显著增长,布局、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高,成为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力量。

根据该计划,我省将强化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引进,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修院、全国名中医传承平台等,打造全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象牙塔”。鼓励省内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中药企业采取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方式,聘请省外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领军人物入冀。聚焦中医药理论功底、临床诊疗效果和群众满意度,在现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中遴选20名“拔尖人才”,打造成为国家级名医名师的实力后备人选。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建设,培养一批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在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方面,将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项目,通过经典研修、跟师学习等措施,着力培养300名“优才”,努力造就新一代名医。继续开展全国和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系统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着力培养500名“高徒”。

在推进基层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我省将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轮训。强化市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编制河北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每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不少于1万人次。鼓励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立县乡工作分站,为基层培养名中医传承人。

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教育培训产业相融合,依托中医医院和中医药高等院校,逐步在每个设区市建立至少一个中医药健康服务培训基地,培养一支专业素养较高、操作规范、服务优良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队伍。

为强化中医药特色技术人才培养,我省鼓励院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协作,培养适应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研发的专业人才。依托安国中药都的中药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河北省中药炮制传承基地,挖掘传承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炮制专业人才。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北大清华等高校“双一流”路线图

近期,北大、清华、人大、北理工、北师大等多所在京高校密集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引发各方关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记者梳理发现,各校在方案中均详尽规划布局,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呈现出三大亮点。

亮点一:立足发展实际,建设目标清晰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学科布局与国家战略契合度不够紧密、具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数量不多、学校制度和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在这些公布的方案中,一些高校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有着清醒认识。

为提升中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2017年9月,“双一流”名单出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在近期各大高校公布的方案中,未来学校发展的路线图清晰可见。例如,北大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学校整体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30年,学校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水平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48年,将学校建成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主流学科水平全面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清华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北理工、北师大等高校的建设方案也都列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

亮点二:打造“学科群”,加大交叉融合

在学科布局上,各校均加强顶层设计,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

北大提出“30+6+2”学科建设项目布局,即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此外,还将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

清华将重点建设建筑、土木水利、核科学技术与安全、环境、计算机等20个学科群,并建设电气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8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以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

人大提出,将打造学科“珠峰”,建设学科“高峰”“高原”,提升一流学科整体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其中,将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优势学科,争取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

北理工将重点建设高效毁伤及防护、新材料科学与技术、复杂系统感知与控制等5个学科群,并计划建设特色理科、医工融合、军民融合战略与创新发展3个学科群。

亮点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前沿科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各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北大提出,将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并实现学生在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同时,将推行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清华将全面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通过新生导引项目、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引导类课程,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自主性。学校还将探索建立通识教育新模式,在部分院系推广较为完整的2年期通识教育体系。

人大将建成15门示范性新生研讨课,200门通识核心课程,100门研究性教学建设课程,80个模块400门跨学科学习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同时,还将升级10个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建设10个“本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实施试点。

此外,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国际前沿科技领域的重大科学研究,也成为未来各校提升科研原创力和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清华提出,每年遴选一批重大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在量子计算、脑科学、高温超导、新材料等基础科研领域及重型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人工智能等应用研究领域开展重点部署。北理工将深化学术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并建设高效的交叉性科研大平台、大团队,聚焦前瞻性基础问题和引领性科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