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十六期
【工作简讯】
★8月24日、8月26日、8月31日,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知识测试。
【京津冀动态】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4.5万亿元
★北京“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北京:到二〇二五年形成四至五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5年内氢燃料车推广破万辆 北京发布“十四五”氢能产业实施方案
【工作简讯】
1、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检验和巩固学习教育成效,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党支部分别于8月24日、8月26日、8月31日,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知识测试。测试主题分别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事件展开,重点测试党员干部近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党的思想理论等党史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知识测试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对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深了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目的。全体党员积极参与,认真答卷,把学习教育成果详实地体现在了试卷上。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知识测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习,将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京津冀动态】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4.5万亿元
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记者阮修星)据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万亿元,三地持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需求逐步恢复,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28.0亿元、7309.3亿元和1873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4%、11.4%和9.9%;与2019年同期相比,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8%、3.5%和4.6%。
生产继续好转。今年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4%、17.3%和8.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6.7%、5.2%和4.7%;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1%、9.2%和12.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3%、3.3%和5.3%,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新产业引领发展。上半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倍和1.1倍,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均超8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3.0%,均快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占比稳步提升;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高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北京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9.1%和32.0%;天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6倍和67.6%;河北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4.3%和1.2倍。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上半年,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倍、96.1%和80.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2.1%、12.4%和20.9%;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分别提高6.8个、2.5个和1.7个百分点。京津冀三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3%、29.9%和15.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8.6%、5.9%和12.6%。
来源:央广网
北京“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发布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记者张景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日前发布,未来5年,北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培育形成4至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精尖产业占比超30%,将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创新药等打造成为“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新名片。
“今年1月至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左右,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80.5%……‘十四五’时期,北京高质量发展取得‘开门红’。”在8月27日上午举行的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介绍道。
近年来,北京主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人才密集优势,持续探索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2017年年底,北京发布实施十大高精尖产业指导意见,针对5G、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超高清视频等出台了具体行动计划和方案,加快前沿新兴领域布局。“十三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特种机器人、创新药、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国内甚至全球领先地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标杆企业。
据姜广智介绍,过去5年,北京市已经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宝贵空间。“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优化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区域发展开放联动“五个突破”,推进动力转换、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大变革”,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即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产业“筑基”、创新成果转化“接棒”、企业“登峰”、产业链强链补链、“新智造100”、服务型制造领航、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等工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打造“高精尖”产业2.0升级版,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北京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彭雪海表示,为谋划好“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北京市还编制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将在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这三大产业率先突破。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到二〇二五年形成四至五个
万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前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17.1%,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同比增长29%左右;重点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80.5%……
“高精尖”,为开局之年北京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我们预期今年高精尖产业发展将取得‘开门红’,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昨天举行的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透露,本市将实施“八大工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到2025年,北京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数量将达到4到5个。
制造业实施疏解提质动态管理
舍弃白菜帮,做好白菜心。过去5年,全市已经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154家,为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腾出宝贵空间。
“十四五”时期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将更加突出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0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均较2020年下降5%。
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彭雪海介绍,“十四五”时期本市将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一方面优化调整存量,从是否符合禁限目录和退出目录、是否达到环保排放要求、是否具备一定的智能制造能力等维度研究建立存量制造业企业分级评价机制,实施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的动态管理,更精准地推进存量企业调整退出、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提升;另一方面优选高精尖增量,全面对标全球产业创新前沿,着力发展引领技术创新、带动能力强劲的行业,加快培育掌握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全球顶尖企业,主动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前沿技术,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5年建设100座智能工厂
2017年底,北京谋划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十大高精尖产业。而近期印发实施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则是要打造高精尖产业2.0版。
姜广智透露,《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信息、生物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创新引领,抢抓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聚焦十大高精尖产业中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细分领域,提出构建“2441”新型产业体系: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做优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智慧城市、信息内容消费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加快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双碳技术等一批未来产业。
为此,本市将重点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工程、产业“筑基”工程、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企业“登峰”工程、产业链强链补链工程、“新智造100”工程、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京津冀协同智造示范工程等“八大工程”。
根据规划,5年的时间内北京再造2至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至3家万亿级市值企业;力争10个核心技术产品基本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和国家重大工程需要;打造10家产值过百亿的标杆性“智慧工厂”,建设100个智能工厂,推动10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万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京津冀三大产业协同率先突破
跳出一隅天地宽。北京高精尖的产业规划也是一份放眼京津冀的发展规划。
为谋划好“十四五”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市经信局启动编制了《“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整体工作思路上,从单点企业单个项目对接向产业链区域联动转变,从松散园区布局向区域连片协同转变,通过聚焦一个核心、用好两类主体、打造三个圈层、加快三大产业突破,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彭雪海说。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将在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这三大产业率先突破。彭雪海说,本市将推动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以跨区域氢能货运示范专线为牵引,加快氢能在能源、工业、交通、民生等多领域示范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群;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也将更加完善;三地将打造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供需企业高效精准对接平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和标杆示范项目。
来源:北京日报
5年内氢燃料车推广破万辆
北京发布“十四五”氢能产业实施方案
人民网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王连香)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5年前,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方案》指出,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2025年前,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建成3至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在交通运输领域,2023年前,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在分布式供能领域,2023年前,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示范项目,推动在商业中心、数据中心、医院等场景分布式供电、热电联供的示范应用;2025年前,在京津冀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供电、供热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氢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累计推广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
《方案》明确,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产业链条贯通,协同布局氢能供应及燃料电池应用全产业链,联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
来源:人民网
- 上一篇:2021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十七期
- 下一篇:2021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