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七期

【要闻】

★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启明一行参观指导工作站

★“广纳英才,智汇草原”——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在京高校”专场招聘会在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成功举办

★达拉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振平一行到访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考察座谈

【工作简讯】

【京津冀动态】

★衣宝廉:碳中和战略下的氢能破局点

★北京布局氢能产业:2025年前氢燃料车突破万辆


【要闻】

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

蔡启明一行参观指导工作站

4月7日下午,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蔡启明一行参观指导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并与驻京人才工作站主任孙玉香就业务开展情况深入交流。

蔡启明一行先后参观了鄂尔多斯展示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展厅以及“名优特”展厅,通过观看宣传片、阅读文字介绍及亲身体验VR自驾游虚拟现实互动设备等方式,从鄂尔多斯市情概况、生态资源、文化习俗等角度全面了解了鄂尔多斯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城市形象。同时,对人才工作站的建成选址、设施功能、展厅特色等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工作站日后的发展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随后的会谈中,蔡启明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工作站要利用多种手段做好宣传工作,做到“走出去”、“讲出去”、“宣出去”。同时,我们需关注“人才”后续发展,分领域追踪调研,展示其工作成果,以专访、大数据等形式向更多人展现人才工作站的重要性。他强调,对于人才短缺以及工作站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及时提出,与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主动关注本地人才动向,最大化发挥工作站的职能优势,为鄂尔多斯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他也表示将积极引荐国家人社部、北京市人社局相关业务处室开展业务对接,利用其丰富的“人才库”资源为鄂尔多斯引入更多优秀海归人才。  

最后,内蒙古创客星空总经理杨林也参与到会谈中来,共同探讨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未来规划。



“广纳英才,智汇草原”——内蒙古自治区

“面向在京高校”专场招聘会在鄂尔多斯市

驻京人才工作站成功举办

  4月1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的“广纳英才·智汇草原”——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在京高校”专场招聘会,在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成功举办。

   此次专场招聘会是内蒙古专项引才系列活动之一,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一心多点”引才聚才新格局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发挥驻外人才工作站辐射带动作用的成功实践,为今后驻外机构助力内蒙古人才工作开辟了新通道。

上午9点,招聘会在工作站三楼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招聘会参会单位涵盖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10所自治区直属高校,内蒙古电力(集团)、包钢集团2家重点国有企业以及各盟市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包括教学、科研、专业技术等126个紧缺岗位,招聘对象面向全体在京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各单位向同学们介绍了本单位概况、岗位职能、人力资源政策及薪资待遇等情况,并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为保证招聘会顺利开展,工作站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通过在京各联盟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二次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在信息整理、场地布置、活动策划等方面都提供了周到详尽的服务。活动当天,会场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且设置了咨询处、洽谈处,为求职者提供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一系列跟踪服务。全天来访、投送简历共580余人次,当场达成就业意向407人次,其中博士生135人,招聘会取得圆满成功!

招聘会期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以及各盟市、高校人才处主要负责人参观了工作站展厅。工作站主任孙玉香向各位详细介绍了我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功能设施、职能职责以及近年来工作站所承办的主要活动。各单位负责人纷纷表示,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不仅可以服务本市,同时也能够和自治区机关单位及其他盟市资源共享,共同创建自治区招商引资、广纳贤才的大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工作加油助力!

达拉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振平一行到访

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考察座谈

4月14日,达拉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苏振平一行到访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就达拉特旗即将召开的城市形象推荐会及与北京高校合作对接等事宜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四所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主任孙玉香参加座谈。

座谈会上,苏振平就达拉特旗优越的区位,独特的资源及达拉特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当地招商引才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 。苏振平表示,要加强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并发挥最大作用。眼下达拉特旗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紧缺人才及技术的支撑。达拉特旗要充分利用好驻京人才工作站这个人才桥头堡,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创新举措、不拘一格,做到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四所高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可与达拉特旗进行人才及技术的精准扶持对接,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输送。

会谈中,苏振平诚恳表示达拉特旗愿与各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科技创新平台”、“教育培训基地”,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让高校学生了解达拉特,热爱达拉特,为有志有为的高校学子提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双方就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随后,苏振平一行考察了工作站会议场地,并协调了城市形象推荐会的相关事宜。工作站孙玉香主任表示,将克服困难,竭尽全力配合达拉特旗做好会务服务工作,保证会议的如期顺利召开。


【工作简讯】

本月上旬,工作站分别于6日、8日、13日、15日组织了晨读会,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党史,让我们对党取得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领悟,增加了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同时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学会了使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在6日的晨读会结束后,人才工作站召开了工作例会。会上,孙玉香主任介绍了近期将在工作站举办的“广纳英才,智汇草原”——内蒙古自治区“面向在京高校”专场招聘会以及达拉特旗在京宣传推介会的主要情况,并安排分配了近期工作任务。


【京津冀动态】

衣宝廉:碳中和战略下的氢能破局点

4月7日,首期“中国碳市场机制与绿氢评价”高级培训班开启第一天课程。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首先向学员讲授了主题为《发展氢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开班课程。在这一课中,衣宝廉阐述了氢能在碳减排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努力的方向,并详细讲解和比较了主流的氢气制备技术,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前景。

低碳时代,氢能如何找准定位

众所周知,我国的能源结构是“贫油、少气、富煤”。2018年我国成为原油和天然气双料第一进口国,两大能源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0%和45.3%。无论从碳中和的背景,还是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依赖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要发展原油和天然气的替代燃料。 那么,氢能如何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氢能是零碳燃料,同时又是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过渡和转换的桥梁。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但存在时间上密度不均的问题,采用电解水制氢就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再分配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和定位主要包括:实现大规模、高效可再生能源消纳;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进行能量分配;充当能源缓冲载体,提高能源系统韧性;降低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工业用能领域的碳排放;代替焦炭用于冶金工业降低碳排放;降低建筑采暖的碳排放。

氢的制备途径

当前我国的氢能主要来源为工业副产氢回收及化石燃料制氢,其中每年全国通过处理焦炉煤气、合成氨、甲醇和氯碱等工业原料可得到副产氢近千万吨,但工业副产氢普遍存在纯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去除杂质的难点。这一路径需要发展精准的净化、检测标准和方法。

相比之下,我国化石燃料制氢技术较为成熟,成本较低,但同时需要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才能达到碳减排的目的。在这一途径上,我们可以对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利用来减轻碳排放的压力。比如,利用电解水制氢的副产氧,进行煤制氢,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油井,提高产油率,还可以开发天然气热催化裂解制备氢气和固态碳,做到零碳排放。

另外,核能制氢路径也在摸索中。它主要包括核电电解水制氢和核能热化学循环制氢两种技术,其中后者的制氢效率可达52%。

还有一项被世界所期待的技术,是光解水制氢,它能够以光催化剂为媒介,实现用太阳光直射水分解氧气和氢气。现阶段这一技术仍徘徊在催化剂研究这一阶段。如果这一技术能最终实现,将成为能源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也将为氢能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不过,在低碳和能源转型背景下,目前最值得去发展和期待的氢能制备途径还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

目前主流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技术主要包括三种,高温蒸汽电解(SOE)、碱水电解(Alk)和纯水电解(SPE)。其中高温蒸汽电解采用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电解效率最高,也有可能达到最低的成本,但目前仍然在实验室阶段。碱水电解采用30%氢氧化钾为电解质,石棉膜为隔膜,技术门槛低,已经实现了充分产业化,但它的缺点是制备成本高、耗电量大,而且氢氧化钾对设备具有强腐蚀性。纯水电解技术采用质子交换膜(PEM)对纯水进行电解,但单机规模较小,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

就目前而言,纯水电解是可以突破的方向。和碱水电解技术相比,纯水电解绿色环保,可与风能和太阳能结合,产气纯度高、能耗低、电流密度高、设备占地面积小、不需要碱水电解的碱雾净化设备。

从全球趋势看,PEM纯水制氢正在成为主流技术,德国风电制氢设定标准更是规定,只能用PEM电解水制氢。同时欧盟规定的5秒之内的制氢响应时间,目前也只有PEM技术可以达到。在国内的PEM电解水制氢领域,目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所在1994年开始PEM电解水技术研发,到去年已经完成了300千瓦级电解槽和兆瓦级的系统建设。目前,研究所已经开发完成的第三代PEM制氢机,电解能耗为4.2千瓦时每标准立方米氢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的核心技术

PEM电解水技术包括两大关键材料,两大核心部件和一个核心技术。两大关键材料分别是高效电催化剂和增强质子交换膜。廉价和稳定的电催化剂能进一步提高析氧活性,并降低成本,而对于增强质子交换膜,需要寻找能降低内阻、抵抗高压操作和自由基攻击的材料。

两大核心部件分别是膜电极和薄层双极板。两者是电解槽单池的核心组成部件。强析气条件易对膜电极结构造成破坏,影响电解性能与寿命。可以通过膜电极一体化制备的方式,提升膜电极的结合力、工作性能和一致性。在薄层双极板上,目前主要通过薄层金属双极板技术、激光焊接技术、均一性流场设计和耐腐蚀表面处理技术等解决抗腐蚀性、低接触电阻和均一性流场设计等技术性难题。

而对于整体的耐压水电解池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池一致性和密封失效的问题,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密封结构设计、电堆受力分析与仿真、密封结构设计与研制、薄层金属双极板和端板轻质化等途径解决。

氢的储运技术

目前的主要储氢方式包括液态储氢、高压储氢、金属氢和化合物储氢四种。其中液态储氢和高压储氢最为常见,两者各有利弊,可以互为补充。液态氢适合于大量储用氢,如洲际储运氢与重载车加氢,但氢气液化能耗高(约大于氢气能量的1/3),无损存储时间短、长时间存放会出现氢气逃逸的现象。高压储氢安全性高,是原地和中短途,用氢量不大时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储氢量仅为1%-2%,用于长途运输的话,运输费用要大幅增加。

化合物储氢则是一种有前景的氢储运方法。目前的有机储氢材料如杂环化合物,储氢量可以达到5-6%,能够运柴油一样方便运输,脱氢温度只需要200摄氏度,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氨也是氢储运的好载体。氨既可以直接用作无碳燃料,也可以分解制氢,发展廉价低压合成氨方法也是很好的技术路径。

燃料电池汽车:氢能应用的突破口

和锂电池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能量密度大、续航里程长、动力性能高、燃料加注时间短等优势,所以交通领域尤其是重载车领域,理应成为氢能产业的突破口之一。

   不过燃料电池汽车也存在几大必须攻克的难点:首先燃料电池发动机昂贵,导致燃料汽车售价是锂电池汽车的1.5到2倍,更是燃油车的三倍左右;其次每个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高达1200万到1500万元;再有在加氢站的加氢费用高达每千克60元到80元。这一价格只有降到40元以下,燃料电池车才能与燃油车竞争。

衣宝廉指出,在碳中和愿景下要实现无补贴的燃料电池车商业化,就需要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氢气成本和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一方面,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国产化以及批量生产,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进而降低燃料电池车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绿氢,采用管网输送氧气使加氢成本降至每公斤30元以下,便具备与燃油车同等价格优势;最后,实现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瓶等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建立油、氢、电合建站,就可大幅度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通过这些成本降低手段,率先开展对加氢站依赖度低的商用车商业化应用,同步加大加氧站建设密度后,进行乘用车示范商业化。

(文字来自中国氢能联盟)



北京布局氢能产业:2025年前

氢燃料车突破万辆

除了燃油、充电,汽车也可以搭载一种全新的能源——氢燃料。

4月7日,市经信局对《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前,北京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去年北京氢能产业产值约30亿元

氢气具备来源广泛、清洁高效和应用场景丰富等多项优点,被认为是清洁多能的二次能源载体。美国、欧洲、 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氢能产业的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

我国氢能产业也已形成发展窗口期。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5%;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对于北京而言,发展氢能产业也有优势。经过近二十年持续研发和企业孵化培育,北京已经基本掌握氢能产业体系各技术路线主要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全产业链基本贯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机构数量约150家;据估算,2020年北京氢能产业实现产值约30亿元。

2023年前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

这份征求意见稿也给北京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划定了目标:北京将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也按照2023年和2025年列出了阶段目标。

2023年前,培育5到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加氢站及加油加氢合建站等灵活建设模式,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

2025年前,培育10到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到4家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在产业布局方面,北京将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集聚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

冬奥会示范应用氢燃料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征求意见稿也披露,北京将依托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工程:应用北汽福田燃料电池汽车,在延庆等山地赛区承担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运送服务。据介绍,延庆赛区赛时燃料电池车的客运服务应用规模212辆,赛后部分车辆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部分车辆作为旅游客车和通勤客车服务于市内旅游客运和班车通勤。

应用之处不止于此。记者梳理获悉,北京还将打造公交示范车队,建设连接大兴国际机场与市区交通枢纽,大兴机场至首都机场、天津机场的燃料电池车辆机场示范快线。

此外,在京津冀区域,往返于各港口至北京的运输线路、重点企业物流专线和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的生活必需品运输线路上,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重卡货运走廊,实现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的分阶段替换,2021到2025年,共计替换约4400辆,实现柴油替代约14.5万吨/年,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年。

(文字来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