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二十四期
【要闻】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产业绿色发展研究部主任白卫国一行参观走访工作站
【京津冀动态】
★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2021年度“国聘行动”
★多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北京:打响首都国际人才社区聚才品牌
★中日举行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促进双方企业深入开展氢能合作
★我国氢能产业化进程拉开大幕
【要闻】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产业绿色发展研究部主任
白卫国一行参观走访工作站
12月21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产业绿色发展研究部主任白卫国一行参观走访鄂尔多斯市驻京人才工作站。
白卫国一行参观了鄂尔多斯展示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展厅及“名优特”展厅,详细了解了鄂尔多斯宜居、宜业、宜游各方面优势条件以及各旗区工业园区相关信息,观看了展厅内的VR自驾游互动设施,并参观了工作站三楼多功能大厅、培训教室等功能区域。在参观交流中,对我站场站建设表示了高度赞誉。
在随后的会谈中,工作站主任孙玉香与白卫国就工作站职责职能、“三引”工作开展情况及鄂尔多斯基本情况等内容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就鄂尔多斯现代能源经济、城市规划设计等有合作可能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交流。白卫国表示,将继续加强与鄂尔多斯、驻京人才工作站的接触交流,期待进一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鄂尔多斯城市规划设计献计献策提供智库支持。
【京津冀动态】
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2021年度“国聘行动”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资委、共青团中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的2021年度“国聘行动”正式启动。行动至明年8月,将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陆续开展一系列集中招聘等促就业活动。党中央、国务院就全面强化稳就业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大力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开展“国聘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广泛组织央企、国企等各类用人单位挖掘就业岗位,积极动员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开展供需对接,有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人社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管部门,在此次“国聘行动”中,将根据统一安排开展“国聘行动·走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服务进校园、就业创业宣讲、诚信人力资源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及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集中招聘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结合,优化服务项目产品,为高校毕业生等各类求职者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同时,将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持续清理整顿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求职者公平就业权益。
多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兴国之道,人才为先。近年来,在人才强国战略引领下,各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7个城市吸引人才的“磁力”整体进步明显,粤港澳大湾区表现亮眼。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日益成为促进国内区域发展、城市兴旺发达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了招才引智,各地持续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不断推出引才新举措,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城市持续发出求才强信号,武汉、郑州两个中部省会城市对人才释放出极大诚意,杭州、南京在引才上着力发挥地域优势……人们日益认识到,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了技术突破和产业革新的枢纽,谁就把握了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先机。
人才流动有其规律性。从2018年至2020年,“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评估研究”课题组通过持续的跟踪调研,连续发布3个报告,努力探寻人才流动与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之间的深层关系。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与人才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创新创业必须以人才为依托,人才发展又必须以创新创业为主轴。那些能够更好将人才的成长链与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高度匹配,将人才的高质量生命周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轴线紧密融合的地方,可以更好实现人才和谐发展、生产链价值链稳步上移、创新创业创造勃兴的整合效应,呈现出经济发达、社会兴旺、文化繁荣的蓬勃发展局面。
从评估报告的具体分析看,京沪杭和广深港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高地,在招才引智方面日益呈现出某些规律性特征。空气质量、绿化环境等城市生态,房价房租、消费水平等生活成本,医疗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交通和治安状况,经济的发达程度与收入水平,以及市场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渠道和人力资源等,都是能否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更要看到,吸引人才的不仅仅是有效的市场,还有有为的政府。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的执行机制,不缺位、不越位的法治意识,对人才的尊重,以及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公共服务所营造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形成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的关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我们既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紧紧抓住生态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大力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就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北京:打响首都国际人才社区聚才品牌
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是北京着力打造的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的创新品牌,也是以人才工作促进城市更新发展、提升广大市民生活品质的探索尝试。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理念。2017年经市领导批准,确定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新首钢4个首批试点,明确了有海外氛围、有多元文化、有创新事业、有宜居生活、有服务保障的建设目标,正式启动建设。2019年,又新增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建设区,实现了“三城一区”全覆盖。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已被纳入新版城市总规,成为北京推进4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为什么要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
国际人才社区是“国际+人才+社区”,“国际是标准,人才是关键,社区是载体”。通过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人才工作“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的总体规律。当前,首都人才工作正处于由“拼政策”向“建环境”的转变阶段。目前首都人才发展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有提升缺品质。环境在逐步改善但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仍不够优,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吸引集聚国际人才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有态度缺温度。主要是为人才的贴心服务不足,引进培养使用人才时缺乏温度。据调查,人才普遍反映人才工作仍“重引进、轻服务”,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服务。
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就是从海外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全市挑选一批基础好、有条件的区域,通过搭建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提供宜居宜业的综合配套、营造适宜发展的地方品质,努力使这个区域有海外的氛围、有多元的文化、有创新的事业、有宜居的生活、有贴心的服务,从而使不同文化的海外人才都能在此安居乐业。就是按“国际范”的标准,以“类海外”环境的社区为载体,吸引集聚国际人才。
二、怎样建设首都国际人才社区
顶层设计,搭建社区建设“四梁八柱”。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概念提出以来,始终坚持高点定位,对标国际一流。2017年印发实施“指导意见”,明确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2019年印发实施“工作方案”,增强工作力量,扩大社区试点,细化建设任务。今年,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委托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晨组建工作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管理学院组成课题组,深入8个社区开展3轮调研,对比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等近30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设经验,形成了涵盖9大建设场景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则》,现已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人才办联合印发实施,初步形成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项目落地,打造“项目驱动+节点考核”长效工作机制。聚焦国际人才需求,坚持细化量化项目化具体化,以重点带全面。去年,印发实施《24个社区建设重点项目清单》,以“月调度、季点评、年验收”方式,推动规划类、建设类、提升类、活动类重点项目落地。今年,又印发《10项重点实事任务清单》,包括新建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外国人服务站点,改造升级特色示范街区、落地创新创业平台,举办顶级国际活动,设置社区独特标识系统等。所有项目以《导则》作为具体建设标准,点位、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明确具体。
政策创新,形成市区两级社区建设“政策矩阵”。2017年印发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首都国际人才社区打造为“人才政策试验区”。去年以来,市人才办会同有关单位积极争取国家移民管理局等国家部委支持,给予北京市一批国际人才创新政策。特别是与国家移民管理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部市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移民和出入境服务制度创新、政策优化、管理协同,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显著提高了国际人才社区的吸引力,扩大人才开放度。目前,各社区正在围绕落实落地《导则》,在整合既有人才政策基础上,出台针对国际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以属地为主,解决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最为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初步形成国际人才社区政策矩阵。
资源导入,建设国际人才创新创业“乐园”。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立足世界标准,有序导入国际资源。发挥海外联络机构作用,以市场化手段,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和全球人才,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近年来,先后建成“侨梦苑”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香港城市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未来科学城,推动香港理工大学与冬奥组委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特别是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吸引2026个优质项目。
氛围营造,持续提升首都国际人才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需要集聚效应,提升显示度,让更多的海内外人才了解社区、支持社区建设。近年来,依托“中关村论坛”及其平行“中欧人才论坛”“雁栖湖会议”“未来论坛”等重大活动,并举办“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荟萃、全球院士科技创新合作平行论坛、海外英才北京行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社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在顺义、朝阳、开发区等设立国际人才社区特色标识系统,塑造社区整体形象,提高社区知名度。
中日举行节能环保综合论坛
促进双方企业深入开展氢能合作
12月20日,第十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北京以及东京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顺利举行。在该论坛上,中日双方相关单位共签署了3项涉及氢能的合作。分别是: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签署了关于利用巨化集团副产氢工厂低碳化的合作。
日本能源环保国际促进会与湖南核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促进氢能领域合作备忘录。
吉林省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与日本CMI株式会社,签署了关于提高新能源利用、加大氢能发展合作备忘录。
会上,中方表示愿与日方就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成果推广、区域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示范项目、开拓第三方市场。
我国氢能产业化进程拉开大幕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要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随着白皮书的发布,氢能产业化进入大众视野,酝酿已久的中国氢能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了大幕。
由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编著的《2021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启动氢能顶层规划工作,氢能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如果说2020年是中国氢能产业的“政策元年”,那么2021年将是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元年”。2020年,很多企业都开始在氢能产业化上着力并初见成效。在国家启动氢能规划顶层设计工作的同时,地方也在抢抓氢能产业布局,全国已有20多个省、46个城市开始关于氢产业的战略规划,更有100多项相关地方政策出台。氢能示范城市群的申报更是竞争激烈,被戏称申报流程堪比IPO。随着中国2030年碳峰值和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提出和落实,未来陆续还会有更多的省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据统计,在已经发布的地方规划中,到2025年,将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超过12万辆,加氢站超过600座,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累计产值将超过9千亿元。
- 上一篇:2021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一期
- 下一篇:2020年驻京人才工作站简讯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