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克昭盟史料可查的独贵龙运动概况及斗争特点 中国旧民主主义时期的伊克昭盟“独贵龙”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840年—1900年为初级萌生阶段;1902年—1910年反对清政府“放荒”开垦和“移民实边”的兴起阶段;1912年—1919年反对军阀统治和蒙古王公的顶峰阶段。三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牧民斗争经验的积累,斗争形势和方法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下面就各阶段“独贵龙”运动的发展概况及斗争特征简述如下: (一)、“独贵龙”初期阶段的主要事件及斗争特点 自1840年开始,发生在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主要有: 1858年(咸丰八年)乌审旗丕勒杰等人领导的“独贵龙”运动;1866年(同治五年)鄂托克旗的“独贵龙”运动;1879年(光绪五年)札萨克旗以伊德木札布领导的“独贵龙”运动;1885年(光绪十一年)鄂托克旗人民的“独贵龙”运动;1891年(光绪十七年)乌审旗二等台吉乌勒吉德勒格尔在旗东部组织的“独贵龙”运动。以上“独贵龙”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参加人数规模较小,组织不够严密,斗争的诉求不高,力量单薄、影响不大,整体而言属于受压迫后的自发性反抗,群众斗争准备不足,组织机构及领导人没有固定,一般因事而聚,事毕则散,不能给蒙古族统治王公形成长期有效的压力,对阶级性统治的基本格局没有产生根本的触动和改变。 (二)、“独贵龙”兴起阶段主要事件及斗争特点 由于全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断扩大,在义和团运动及“红灯照”的影响下,伊克昭盟人民的斗争精神被激发和唤醒,1900年在乌审旗、鄂托克旗、札萨克旗爆发了以蒙汉贫困人民为基础的,反洋教入侵独贵龙运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乌审旗由席尼喇嘛参加的,以抗垦为目的的独贵龙运动,他们先后组织全盟12个独贵龙,2000余名蒙汉牧民加入斗争行列。1905年7月,准格尔旗协理台吉丹丕尔及下层官吏门肯吉牙,在广大蒙古族人民推动下,实行武装抗垦。1906年正月十五,席尼喇嘛组织的“独贵龙”还在海留图庙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局子(公会),集中宣誓反对赋税徭役、反对私卖土地,烧毁放垦地契、驱逐绥远派来的垦务专员,一度迫使清政府暂时放弃垦务政策。另据当时垦务局档案记载“1907年9月在杭锦旗的章嘉庙聚集六七百人,意期来局抗论;还有杭锦旗中巴葛蒙古,聚集六七百人,往来三四两段地面……气势汹汹,并有约期抢掠垦局之谣”。这些举动对满清垦务人员造成了很大震慑,使满清政府和蒙古王公的开垦阴谋始终不能畅行。这一时期的独贵龙运动,领导机构趋于稳定和明确,斗争规模不断扩大到全盟,斗争诉求的统一性和反压迫呼声不断强化,斗争的形式从请愿性诉求向武装性反抗过度。斗争思想受到了如太平天国运动、西北回民起义等革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对王权、反抗压迫的思想大解放,同时配合了全国的人民革命斗争,是近代伊克昭盟蒙古族人民反封建统治和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渗透的重要开始。 (三)、“独贵龙”顶峰阶段主要事件及斗争特点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下。当时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统治阶层出于妥协,在内蒙古地区颁布了“蒙古待遇条例”,明确各王公的旧有权利不变,甚至变本加厉。这些举措彻底使广大受奴役的伊克昭盟人民看清了统治者的嘴脸。其后在鄂托克旗“独贵龙”运动有了更加蓬勃的发展,抗争团结了陕西汉族人民的“哥老会”组织,一同与旗王札萨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12年席尼喇嘛组织72个安达(盟兄弟)作为核心,在乌审旗联合11个“独贵龙”,在他的领导下,独贵龙群众杀死了哈屯(王爷之妻)娜仁格日勒,赶走了王爷察克都尔斯楞,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特权制度。1912年至1913年期间,在杭锦旗后套地区爆发了由厂汉卜罗和旺丹尼玛等人领导的“独贵龙”运动,他们收集不少民间武器,建立自己武装力量,与军阀势力和牧场地主、大地商展开激烈的武装斗争,严重的打击了这些统治阶层的反动统治。这一阶段,部分蒙古族有为青年开始了思想觉醒,对“散兵游勇”式的抗争有了重新认识,开始了对新思想、新斗争形式的追求,毅然走上了求学图存的革命学习道路。斗争形势从集会抗争转变成全面武装抗争,斗争组织领导更为集中有效,涌现了一批诸如旺丹尼玛、席尼喇嘛、厂汉卜罗等著名“独贵龙”领袖,把斗争的锋芒直指反动军阀、封建王公和大汉族主义者。并且以顽强斗争精神,集中代表了当地受压迫蒙古族人民的集体意志,完成了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全部斗争过程,为地区新民主主义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