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 在文化传播中的几点思考(二)
来源: 作者:王龙 日期:2016-10-18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二、当前展陈设计工作与相关参与者的关系分析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的载体,目的就是将参与因素的各方面在合理的、科学的情况下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文物知识的社会化普及。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为了将当前的展览设计的服务对象的内在联系精确到位,提高展陈设计的目的性,以及分析目前展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现就以上关系做逐一阐述:

     (一)“物与物”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物既包括展陈设计语言与文物的关系,又包括文物自身之间的关系。就历史类展陈设计而言,服务的对象是文物,所以在展览设计中所涉及的展柜设计、多媒体设计、场景设计都围绕文物为中心进行合理组合,力求做到追求独有个性的同时,而不“喧宾夺主”,陈列设计造型必须简洁明快,不易过于繁复,色调尽量以稳重色为主,重要文物信息主要交由辅助展板及多媒体和场景重点诠释。而文物自身的关系,主要在遵从考古纪年等时空顺序的大背景下,应注重疏密结合、主次协调、品系连续的节奏感和深入感。

    (二)“人与物”的关系

设计者与文物的关系以及文物与观众的关系是展陈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一是前者关系是后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展陈设计的成败主要决定于前者,也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对展陈大纲的理解程度、对所涉及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的消化程度,再到对地域文化风俗把控能力,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客观分析都是考验设计者心智的客观指标。二是文物与观众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展陈设计通过大量的、多工种的协调后,将文物的故事是否讲的“有声有色”,是否能达到最大化的信息沟通,是验证展陈设计成败的“晴雨表”。

   (三)“人与人”的关系

目前国立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参与者包括展陈大纲的作者、展陈设计师以及最后来验证展陈设计成功与否的观众三方面组成。展陈大纲作者一般由文博业界的专家学者来担任,所以对文物信息的掌握颇为精通,对部分装修艺术语言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只能说较为了解;而就展陈而言目前大型基本展览工程都政府性公共招标予以完成,设计工作又由中标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来完成,因此很容易造成两方人员在设计语言和文物信息上表达的不统一,二者的关系在实际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化分离。其次,目前展陈设计过程中展陈大纲作者、展陈设计师都不太注重社会性的基础调研,对观众的兴趣缺少精细化的科学判断,又造成了文物信息和展陈设计语言的表达与服务对象的三个方面割裂。


上一篇: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 在文化传播中的几点思考(三)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展陈设计应用 在文化传播中的几点思考(一)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