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被社会广泛认可,日益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平台,而展陈工作作为博物馆展示文明、诠释地域发展历程的灵魂和归属,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展陈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交流畅通程度,关系到藏品真实再现和保真,关系到历史知识脉络的连续性、节奏感,最终达到展品与观众的视觉交互的完美契合。当前,随着信息及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博物馆的展陈手段也推陈出新,例如多媒体技术、场景保真还原、智能导览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已经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模式,这也为我们了解和解决当前博物馆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做以下适度分析以供探讨。 一、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大致历史阶段 (一)萌生阶段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生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从公元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缪斯神庙到公元5世纪我国山东曲阜的孔子庙堂的修建,成为纪念类博物馆的发端,此时的博物馆展陈设计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大多与建筑、雕塑、绘画、精品工艺相关联,强调的是建筑整体营造,展陈设计功能应该还未能成从其中细分出来,只是作为局部空间环境的修饰和烘托。 (二)成长阶段 18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博物馆全面发展及社会宣教职能的进一步强化,使博物馆的陈列功能与收藏功能分离,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显示文物名称的标签,但整体而言其图标、图版和模型等辅助展品还处于萌生阶段,展览形式并不完善。直到20世纪20年代,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时开始大量的运用各类辅助资料陈列以及展览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革命,极大地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更提高了观众的接受能力,展陈设计功能日趋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核心职能。 (三)迅猛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此时博物馆展陈设计日益追求个性化发展,大量引入多媒体、视频模拟还原技术、三维呈现技术、语音随览导读技术等高科技展览形式。这些技术的合理嵌入,在极大地丰富了展览信息量的同时又直观的对文物信息进行了解读,使其肩负的社会使命更具观赏度。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展陈的设计领域日渐宽泛,工作难度越发繁复,分工进一步细化,成为一项由众多专业团队合作完成的复杂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