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博物馆的雏型及发展 我国很古以来就是统一民族国家。由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群体,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显赫的贡献,博得世界各民族人民的钦佩。她的博物馆事业的酝酿与产生由来已久,当然,其发展与成熟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笔者认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三个时期。 1、古典博物馆萌芽和产生时期 我国博物馆作为文明信息载体,其萌芽当前博物馆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掘挖的库房,出土的“册六”兽骨刻辞,是本世纪20年代发现的。“册六”者“典”也,典象征册六有秩序地陈放在几案上。1973年,又在该处获得了刻辞甲骨4511片,多数被集中陈放在一起,这应视为殷人有意识的贮存,若果如此,可以认为是我国古典博物馆的萌芽。 其实,在浩如烟海的汉文文献典籍中,就记载有传说中的尧舜,在经营都邑时首要建筑就是宗庙以及祭祀天、地、日、月、风、雨等自然、社稷、文化诸神的坛庙,而坛庙里大都保存有物质资料及标本以作为演习礼仪和讨论学问的场所。从性质上看,这是古典博物馆的萌芽。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对照分析,宗庙和坛庙所保存的历史文物,即属人文科学性质的博物馆,一切自然之神庙当然就是自然科学性质的博物馆。 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间的中原地区,古汉文文献《周礼》记载“春官之职,掌祖庙之收藏。凡国之玉器大宝藏。”此为春秋战国的事。到了秦汉,武库专事保存历史胜利品和纪念品。如《晋书·张华传》载“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十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孔子覆,皆被焚毁。”反映了当时的武库收藏的范围涉及服饰、器具,乃至名人遗骸之类。《史记》司马迁“适景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它,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足证在汉代古典博物馆已显雏型。到了唐代武攸宁建立的古物馆竟达500步的方圆面积。宋未元初,收藏历史文物达万件之余,在皇舍的宣和殿、保和殿建立稽古、博古、南古等阁,陈列古代文物,组织文人研究,还先后编成《宣和博图》、《宣和睿览集》等专著。宋元之后的太庙、内府、仕家望族都有古物陈列馆,到了清代,更盛行收藏历史文物以建馆阁。 反映自然科学的,亦有类似博物馆性的机构。公元前20世纪前,即中原地区尧舜时代就设有近似天文馆的场所。到了封建时代,领主们就设“神道”,也就是自然之神庙,如天坛,地坛、先家坛等。除此,还建有植物园,当时称“苑”。 2、近代博物馆酝酿与兴起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清末民初,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为其侵略服务的新式博物馆,也随之来到中国,因此,在中国最早建立博物馆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公元1868年(清咸丰十年),上海徐家汇耶稣会法籍修道院院长达维,以在我国华北地区收集的生物标本为基础,建立了震旦博物馆。公元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创建的格致学院内设立图书馆、博物馆。随后,法国、美国、日本等,在我天津、辽宁、吉林、四川都办了规模不等的博物馆。这在客观上对我国兴办近代博物馆是有益的。 我国有识之士从实业出发,与外人抗争之下,积极酝酿自己的博物馆。这就样于公元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筹组了新式博物馆机构即“强学会”。我国近代博物馆事来的开山鼻祖张 謇自本世纪初先后撰写了《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国博览馆议》、《国家博物苑图书馆规划条议》、《南通博物苑品目序》等文。他认为博物馆是“近今东西各国,其所以为政冶,学习参考之大部以帮助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馆,大而帮畿,小而州邑,莫不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舆论之后,他于公远1905年创立了中国人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即有名的南通博物苑。紧接着,中国人在武汉、天津、河北、山东、南京、北京等筹办了一批博物馆或博物馆性的陈列馆、商社等教育机构。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公元1910年 (清宣统二年),农商都筹办的南洋劝业会就有40个陈列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29年(民国十年),包括动、植物园全国有15座博物馆,其中包括1925年建立的故宫博物院,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 进入本世纪30年代后,博物馆的发展还是可观的。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有200座博物馆。但是,好景不长,自抗战伊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博物馆仅剩9座,到1949年旧中国也只有21座博物馆。 3、现代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时期 所谓现代博物馆事业,在我国并非1949年以后的事,系指在近代博物馆事业发展基础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构成,现代与近代博物馆并无严格的界定,近代博物馆相对于古典(或古代)博物馆而言的。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是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中国博物馆的类型、藏品、内涵与功能也得到空前的拓展和完善。除了原来较为发达的历史(革命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之外,艺术科技、民族民俗、自然类和地矿及各种行业性的博物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144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8.2亿人次。此外,还涌现出了不少遗址类、景观类、与地方特色经济紧密挂钩的产品类博物馆,譬如,秦直道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在藏品丰富,科研活跃,队伍宏大方面是举世瞩目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发展,使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标志下,所有传统的机构和传统的文化教育都受到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挑战。博物发展也是如此,网络的应用使得很多的知识不必通过亲自去博物馆参观和感受就获得,足不出户就能将每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学习和查阅。时下,现代和当代文物挤进博物馆。中国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内容也正发生变化。与往昔只注重收藏、展览文物不同,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收藏,陈列有价值的当代文物,从而拉进了民众与博物馆的时空距离,增强了亲和力。众所周知,历史是割不断的,现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生活用品更新周期很快,今天随处可见的东西,明天或许就销声匿迹了。虽然很多东西人们不能预知其历史价值,但对有特殊价值的现代文物要格外珍惜和妥善保护,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收藏了数百件现代历史的“物证”:从民国时期老字号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照片、洗衣机等,都成了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