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服务,博物馆准备好了吗?
来源: 作者: 日期:2014-06-11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初听这个题目会有“老生常谈”的感觉,为未成年人服务似乎已经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个老话题,它已深入博物馆人心。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结合我们已做的实际工作,再看看这个主题,似乎又觉得以往的做法过于流于形式,博物馆在这方面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今年博物馆日定名于此,再次提示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人对这一主题的重视,对于以往的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而盲目跟进、流于形式的做法则要改变观念,切合实际地做好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诚然,当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尽管其特点不同,但对于博物馆教育职能都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我国,200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成为近年来指导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社会教育正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博物馆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博物馆是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发展现代博物馆事业,既要展现历史,又要为当代社会服务,更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培养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博物馆人肩上的重担。    

博物馆的出现与教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变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社会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博物馆正是除学校教育外,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博物馆教育形式是自由的,它与学校教育的手段不同,它是不同类型的体验,它具有的直观性、启蒙性、社会性的特点,它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进行的是“自主教育”,在这里,观众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可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与挑战的休闲、娱乐场所,在这里,青少年观众在学习知识是一种主动行为,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学习,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很好地配合起来,利用它独有的教育特点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这将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但从目前国内博物馆来讲,与学校能达到如此默契配合的实属不多,这样无疑造成了博物馆资源的浪费,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笔者认为,博物馆如何更好地青少年服务,如何使其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第一,为青少年服务,博物馆人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自从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内的各类型博物馆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针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这些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在各种相关内容的工作会议及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博物馆都会畅谈本馆的工作状况及经验,看似工作做了很多,但细致推敲,真正认识、了解青少年的有多少?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效果又如何?学校能真正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又有多少?对于这些问题我想业内同行心里都很清楚。究其原因,还应是观念问题。提起为青少年服务,博物馆内许多人便会认为这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其实不然,如果要把为青少年服务这一工作做到实处,需要的是全馆人员的通力协作,不仅仅是业务部门而且还有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甚至是博物馆的商品经营部门,都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为青少年服务的思想,要从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下功夫,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感受博物馆独特的教育魅力。    

转变观念是做好为青少年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这是一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工作,其效果却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现,不能指望一次参观或一个活动就能使青少年爱上博物馆。所以,做好这项工作或说理顺这项工作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也正是这项工作难做的症结所在。目前博物馆内就存在着对于那些以社会教育为目的活动计划,往往因不能被馆内某些领导的认同而不能完全被批准,使教育活动不能得以顺利展开的现象,与此同时,博物馆内还有这样的说法,‘这么多孩子到博物馆来,万一出事,谁负责?’‘利用博物馆搞活动,还不如把展厅出租,承办有收入的展览’等等类似的言论。难道它不也反映了某些博物馆人在社会教育问题上的一些观念吗?笔者认为听到这类言论的同行不在少数,这些言论不仅会挫败志力于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博物馆人的热情,而且影响博物馆教育的实现。2006年博物馆日的主题定名为“博物馆与青少年观众”,再次提示博物馆人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视。当今博物馆的工作应围绕着博物馆教育来进行,应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一位资深的博物馆学专家曾说“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新博物馆理论同样认为博物馆的收藏是为了教育。美国博协1990年在解释博物馆定义时将“教育和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的中心和要素。我们收藏、研究、陈列的最终目的是为能让公众了解、认识博物馆,从博物馆获取各种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尤其是对青少年,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专家、我们的博物馆设计者呕心沥血之作,换来的是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围着博物馆的展厅转一圈,便匆匆离开,最后连所看展览的名字都说不出来。这种情况难道不使我们这些热爱博物馆的博物馆人感到难堪和尴尬吗?    第二,   为青少年服务,博物馆和学校需要达成共识目前教育的总趋势是向社会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教育不再被理解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当代教育的特点,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成为一个整体,针对未成年人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作为博物馆来讲,则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及各种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博物馆是否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这还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者达成共识。但严格地说,目前国内相当数量的博物馆与学校很难说已做到沟通与互动,我们除了向学校联系学生来馆参观外,很少主动了解他们的需要,而学校只把博物馆当成一个参观场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国外的几所博物馆与学校的关系中得到一些启示:在美国,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的时候往往被要求参观相应的博物馆,以获得比书本更为直观的感受。美国政府历来就积极鼓励博物馆增强其教育功能,为适应这一形势,以博物馆之长补学校之不足,众多美国博物馆相继加强了面向学生的教育项目。在一次调查中,93%的被调查者认同“博物馆是教育的活跃参与者,为儿童提供动手学习和校外游览的经历,博物馆已成为公共学校教师们课堂教育、课后节目和职业发展的好伙伴”。现在有88%的美国博物馆提供从幼儿到青少年的教育项目,70%的博物馆在过去几年中增加了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按保守估计,全美博物馆每年共为学生提供390万小时的服务,美国博物馆已经成为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在法国,中小学生每周同样有1—2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以确保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正是由于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据《文汇报》报道,由65名中学生组成的“昂热市大卫中学管弦乐团”访问上海,临行前,希拉克总统还特地向团长叮嘱,别忘了带孩子们去看看新建的上海博物馆。     在博物馆如何与学校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这一问题上,国内博物馆最普遍的做法就是与馆址所在地的教育机关、周边地区的大专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共建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基地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个形式、一纸协议,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差使、走个形式,那么建立基地的意义不大,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利用基地真正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才是我们建立它的真正目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关注教育改革的进程,重视对新教育思潮的研究,特别关注学校的素质教育,及时了解教育主题,以配合学校教育。    

在北京市“历史学习研究与教学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更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对于八种教学方式的选择,“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考察”列首位,占69.4%。当然,目前国内的许多博物馆在实现博物馆教育职能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北京古建博物馆依据自身馆舍的特色,利用半年多的时间,与共建基地的学校合作,设计出“先农坛文化与学科整合”课题,除语文、数学、体育课以外,其他科任课都可以在该馆找到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使博物馆资源补充学校课程资源中的设想得以真正实现;又如内蒙古博物馆利用自身资源、挖掘自身潜力,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举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如:品牌项目“欢乐大课堂”,它围绕着博物馆的主题,形式新颖活泼;内容充实丰富,这一活动已向呼市周边地区及国内的其它城市推广,现已成为内蒙古博物馆的知名品牌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将博物馆、学校、青少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如,建成开馆一年多的天津博物馆与周边地区的学校建立起多家共建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与共建单位多方协作、多次沟通,努力将共建工作做到实处,从开馆至今,天博配合学校主题教育举办了几十个活动,且每个活动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由于此类活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博物馆的周边学校在组织活动时首先与博物馆联系,因为这里有他们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印证了我国当代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所言:“博物馆教育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条件发展为学校教育以外的第二教育系统。”     看到国内外诸多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如果能将这些经验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博物馆都能积极地行动起来,那将是博物馆、学校、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一大幸事。


上一篇:对博物馆的学术思考:让民众真正得到实惠 下一篇:文物征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程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