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区的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档案过程中一直惦记着一件事:那就是伊盟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赵通儒和曾在城川民院学习和工作过的他的第一任妻子阎清芳。听说他们的儿子叫赵子安,是在西安市居住。可这些零散的信息只是听说,也没有确切的消息。为了寻访到这家人我们在西安市多方打听,甚至见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想上前询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陕西省图书馆翻阅《解放日报》的过程中,郭丽平馆长跟一位前来图书馆查资料的老者攀谈起来,在询问到了有关“西北局”、“赵通儒”、“阎清芳”的事时,老者特别热情,说他只是一名印染厂的退休工人,但在他们印染厂的家属区内有一名老干部,他可能知道一些情况。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在老者的带领下挤上了拥挤的城乡公交车,在炎热的夏末向西安市的西郊印染厂奔去,下了公交车走了好远,问了好多人终于找到了这位老革命的家。家很小,我们一行五人进去后已再无下脚的地方。坐下后询问,老者才缓缓地说:“我是甘肃人,是解放后参加的革命。”听后我们心中“拔凉拔凉”的,正在这时,老革命的夫人操着陕北话笑着说:“他不知道,可我的哥哥知道,我的哥哥在西北局工作过。”登时我们大家又看到了希望,给西北局工作过的老同志拨通了电话,老同志说:“赵通儒是他们的老领导,大个子,在伊盟工作过……”并提供了很多关于赵通儒、阎清芳的信息。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又走访了陕西省委家属院,在省委家属院见着80岁以上的老人便去打听,意外的收获了曾于1936年在乌审旗任工委书记的杨彩彬的照片及简历。
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基本摸清了赵通儒、阎清芳两位革命前辈的后代的线索又意外收获了杨彩彬的信息.这次走访又一次证明“近现代文物”的征集与信息的采集就如同“大海捞针”般艰难。需要我们有不厌其烦的耐心和坚韧的责任心去完成,,才能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