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反动派在经济上的掠夺,更使伊盟人民难以生存下去。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无休止地摊粮派款,使伊盟人民的负担一直十分沉重,仅1942年一年就向伊盟征收5万石粮食。牧区根本不生产粮食,国民党也要征粮,牧民被迫远至数百里以外出卖牲畜,买回粮食缴纳。对牧民还要征畜,他们在伊盟“将所有大小牲畜,登记烙印,索取十分之三。"而留下的十分之七,牧民也不能随意处理。国民党反动派还以“开发边疆"为名,大量强垦伊盟土地。蒋介石曾亲自批准开垦伊盟土地,l943年成立“屯垦督办公署",由国民党中央拨给百万巨额的“军垦费"。清朝以来,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强迫开垦的结果,致使蒙人牧场日益缩小,畜牧经济日趋凋蔽,广大蒙民生活日益贫困化。 除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以外,国民党对蒙古人民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政策,在他们设立的学校中,不论学生的民族成份如何,一律强迫进行汉语教学,歧视和排斥古文。通过“党义"课程的教学以及发行反动书报杂志,向学生灌输国民党的法西斯主义、大汉族主义思想。伊盟的一切文化教育机构都被置于国民党党棍特务的控制之下,成了他们统治伊盟人民的工具。 由于国民党大汉族主义者的反动统治,伊盟人民遭受的苦难是难以言喻的。伊盟蒙汉各阶层,除了极少数国民党的走卒外,都对国民党这种罪恶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更是对国民党充满强烈的憎恨。 再从蒙古族内部的情况看,虽然由于大汉族主义者强迫垦殖的结果,使农业有相当的发展,出现了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但就其整个经济发展情形来看,是处于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阶段,尚未形成农业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其阶级分化并不象纯农业的汉人区那样明显。而与经济地位有密切关联,但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封建等级(如王公、台吉、喇嘛、平民、奴隶)之间的矛盾虽然明显存在,但因为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压迫造成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得这种蒙人内部的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基于上述情况,党指出“今天在伊盟最主要最严重的问题,不是蒙人内部的阶级压迫,阶级矛盾,而是蒋党的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与由此而造成的蒙汉民族矛盾。"“只要国民党仍然统治着伊盟,那么蒙古民族反对国民党统治,争取民族自治的要求就不会改变或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