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与变迁(一)
来源: 作者: 日期:2019-04-10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在延安创建了民族学院,称延安民族学院。后来,该校迁到定边,称定边民族学院。最后,迁到伊克昭盟的城川,称城川民族学院。辗转于陕北和伊盟的这所民族学院,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为什么不断地变迁,又是怎么变迁的,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在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确定为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之一。以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开展,党的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对蒙古族、回族的工作便逐步开展起来。当时,负责开展民族工作的机构主要有:1936年成立的蒙古工作委员会;1937年成立的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193811月成立的西北工作委员会;194 151 3日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

            鉴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占领了绥远省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蒙疆自治政府”,还准备在宁夏、甘肃、青海等省成立一个类似“满洲国"的“回回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争取蒙古族、回族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成为我党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为此,西北局受党中央的委托,于1 94 191 8日,在延安城北文化沟,成立了一所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本文选自《伊盟革命斗争史料》第10

 

上一篇:延安民族学院的成立与变迁(二) 下一篇:定边的牧民招待所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