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盟报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11-08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伊盟报》的前身叫《蒙古报》,始创于1 936年。

   为了实现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宣传工作。党中央到达陕北的第二年,就由三边(定边、安边、靖边)地委在定边创办《蒙古报》,专门承担对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蒙族同胞的宣传任务。

   《蒙古报》的最初宗旨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方针。由于条件艰苦,工作人员不固定,出版也不定期,大约为月刊,根据内容多少而定。采用油印方法,版面为四开。内容也是些最简单的革命道理和少量的消息报道。为了扩大发行范围,适应白区特点,有时宣传内容也采取隐蔽方法。

   1945年,中国共产党伊盟工作委员会(简称伊盟工委)于伊盟城川成立,《蒙古报》遂改由伊盟工委领导,同时易名为《伊盟报》。工作人员也逐步固定下来,由工委宣传部长薛向晨负责,从民族学院调来的民族干部浩帆主持具体事务,负责从采访到写稿的全部编辑工作。翻译、刻印、发行诸方面的工作人员有党士秀、金汉文()、郝生金()、吴瑞明等。同时报纸的期数、版面、内容均有所增加,除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外,消息、通讯明显增加。其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其一,工委电台收听到的延安和蒋管区消息;其二、工委所在地城川一带的动态;其三,工委领导的武装部队——伊盟支队的战报;其四是参考蒋管区的报纸。

   1946年,伊盟工委接管了城川教堂的印刷机,报纸工作人员又兼管了书籍出版工作。从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直至医疗、卫生、畜牧、种植之类的科普刊物,都在出版之列。凡向蒋管区发行的书籍,封面均改成古典小说字样。

   19473月,胡宗南、马鸿逵进攻陕甘宁边区,根据地自卫战争开始。报纸工作人员随伊盟工委转移至靖边南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马驮设备,边行军边工作。白天在马背上收听广播,晚上在宿营地编写印发,天明即可见报。这期间报纸期数虽有所下降,但报道战况十分及时,有力地配合了自卫战争。可是郝生金同志却因连日劳累成疾,不幸病故于途中。

   1948年春,伊盟工委为适应战争形势,分为伊东、伊西两个工委,解放了准格尔旗,《伊盟报》随军到达准格尔。因浩帆参加伊东工委所属的准达工委(准格尔旗、达拉特旗)的工作,报纸停办。

   19499月,伊盟自治政府成立,《伊盟报》也正式扩编为报社机构。仍由盟委(时伊东、伊西两个工委又合并)宣传部长薛向晨负责,宣传部副部长浩帆任社长。主要人员从1947年自卫战争以来又增加了吴占东()、焦金保()、旺楚克等,报社编制扩充为20余人。1950年薛向晨、浩帆调离伊盟,报社由宣传部长陈乐山负责。195 14月,《伊盟报》合并于《绥远报》,其蒙文版改为《绥蒙新报社周报》,社址迁往归绥(今呼和浩特)

《伊盟报》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其成长过程伴随着伊盟革命斗争之始终。因它报道了战况,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成为党的喉舌,人民的耳目,在党中央开辟伊盟工作和伊盟革命斗争的史册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本文选自《伊盟革命斗争史料》第3


上一篇:定边的牧民招待所 下一篇:三边民院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