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民族学院整风结束。为了贯彻整风精神,使教学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更有力地动员少数民族参加抗战,西北局决定把延安民族学院从延安大学分出迁到定边。这时我带领民院部分学员在乌审旗乌拉尔林搞生产,随后也来到定边。当时除藏、彝、苗学员留在延安外,其他学员全部迁来了,共迁来教职员工200余人。 这里是陕甘宁的“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地区,紧靠内蒙古的伊克昭盟和宁夏、陇东回族地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三段地、城川以及西乌审,从1936年起,中共定边委员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在这里先后开展了群众工作,在三段地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在城川、西乌审开展蒙民工作,进步人士纳逊滴力盖、奇金山、齐国贤等都是从那时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当时这一带成为比较进步的抗日民主地区。“三边”与宁夏、陇东接壤,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盐池县就是宁夏的一个县,因而与回族群众有较多的联系,在定边县城郊还成立了一个回民乡。 这时,民族学院的学员以蒙古族和回族居多,蒙古族有些是从伊克昭盟来的,回族主要从宁夏、甘肃来的。民族学院搬到定边,就更便于吸收这些地区的蒙古族和回族学员,更有条件使学院的教学工作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整风以后,党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上进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这次民院迁址,是民族学院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同年夏,民族学院与三边师范、三边地委干部培训班合并,改名为三边公学,校址设在三边师范旧址。三边公学校长由三边地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王世泰兼任,原三边师范校长卢勤良任副校长,刘春任教务处长,宗群、刘若曾任副处长,郭子青任干部处长,宋友田任副处长,岳松任总务处长,王志强任党总支书记。民族学院在三边公学内仍保持原来的建制,王铎负责民族学院的工作,并于7月16日400多名各族青年举行了开学典礼。 三边公学下设中学部、干训部、研究班和民族学院,中学部培养三边地区中小学教师,干训部训练区乡干部,研究班专门对边区问题进行研究,民族学院继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学院迁到三边以后,课程基本上是延安时期的内容,只增设一门关于伊盟蒙古族和陕甘宁回族概况的课程。并加强了蒙语教育和授课。在以学为主的基础上,加强了课程与实践联系,不断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员到三段地、城川、盐池县等地进行调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战形势。
本文摘自《五十春秋》王铎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