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解放城川(二)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09-13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十一月初,三五九旅调走,保二团团部和三营也调走了。由一营接管城川寨子(营长吴子明、教导员李树林);二营接管了新寨子(营长袁佐清。共3个连:一连长邱广华,二连长刘思考,三连长黄宪昌,副连长朱邦仁)。

    八路军一方面守城,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一方面开荒种地。两个战士一把镢头,一天掏二亩地,在黑圪垯、黑梁头一带,种有上千亩土地。冬天,由韩有世、吉拉太负责,开作坊,榨油、流酒,搞生产自救。

    1942年初,城川蒙古委员会改为城川参谋处。这时,因为国民党和洋人的反动宣传,加上人们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寨子里的蒙古人纷纷往外搬家,只有什格都色令和金汉文两家未搬。八路军允许搬出去的人一个礼拜回来念一次经,借机请布林陶格素、什格都色令夫妇和金汉文夫妇站出来讲话,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当时,金汉文家有两个女儿,得了麻疹病,因药品缺乏,保健员治不了,便请上神甫念经免灾。结果,神甫把他家大小两头花牛挣上走了,两个女孩也先后夭亡了,金汉文夫妇伤心过甚,八路军雇了两头毛驴,把他俩送到定边民族干校学习。一方面让他俩散散心,撂洋烟瘾;另方面抓紧时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半年头上,金汉文夫妇回来了,这时天主堂学校也恢复了,就把金汉文派到学校当蒙文先生。1942年冬天,又把从延安民族学院上来的周兴源,蔡汝廉派进去当汉文先生。不久,又将城川参谋处改为城川副官处。    

    8月间,薛向晨从延安马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城川,组织了一个相当于旗级的工作委员会,叫城川工委,书记是薛向晨。薛调回延安整风后,又派来了赵英当书记。办起了一个蒙汉商店,店掌柜是刘昆、刘保国。

    1944年秋天,高增培调到城川工委当书记,委员有吴子明、韩戈鲁、赵英,后来又调来了刘景平;工作人员有郝文广、李文精、周兴源、王得胜、刘勇飞、蔡汝廉、彭达等。郝文广负责黑梁头的工作,李文精负责黑圪垯的工作,李茂桐、张世岐、赵良、马达瓦负责商店工作。

    同年初冬,乌兰夫来伊盟检查城川、乌审、三段地3个工委的工作,发现这3个工委归三边地委领导有许多不便,因此西北局决定划归伊盟工委领导。

    1945年春天,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驻城川办事处,实质上是第二次成立了伊盟工委,书记赵通儒,委员有高峰、刘昌汉、曹动之、曹布诚等。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委员。工委直属西北局领导,机关设在城川,对外简称办事处。办事处下辖1个通讯排,排长是李贵荣、冯巨旺,指导员何有义。战士有王成贵、石起世等30多人;一个管理科,科长鲁富业,会计阎耀先,保管边文元,管理员王祥。

    当时,伊盟工委领导着民族学院和3个工委。民族学院院长先是王铎,后是宗群,领导人员还有周吉、乌兰、云曙芬,后来又调去了薛向晨、刘景平;教师有周厚雪、金汉文、布林陶格素、赵富贵、阎清芳(赵通儒的夫人)、杨玉贵;学员有吴占东、巴娃、巴音吉拉格、王世忠、阿嘎吞花(薛向晨夫人,也叫杨玉兰)、鄂挑娜、陈桂英、王水英、王英、黄静波、田继林、马红彪、赵光锐、张耀先、沙格都色令、马高高等蒙、汉、回族一百多人。

    成立城川区委,书记是王得胜。天宝、韩戈鲁、宗群、刘勇飞等为委员。

                                                                   本文选自《伊盟革命斗争史料》第1

                                                                           责任编辑郝文君

上一篇:第一次解放城川(三) 下一篇:城川民院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