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伊盟盟委曾先后组建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938年11月22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通知:在建立以白如冰为书记,以武新宇、刘道生、刘井泉、赵通儒、于占彪、白成铭等七人为委员的绥远省委的同时,“以骑兵团的活动范围为中心,在伊盟一带设立伊蒙(盟)工委,这一工委,依靠地理的便利、历史的关系、解决问题迅速,受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同时与绥远省委取得密切关系,以赵通儒为书记,其余委员由赵通儒提出核准。骑兵团为了整备管理,暂调到三段地训练,但赵通儒仍留桃力民工作,任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上校联络参谋名义,俾便存在,并对各方面进行上层统战工作。”伊盟工委自此在乌素加汗诞生。1939年边委高岗在给赵通儒的信中指出:“决定派牛刚、李占胜、黎光三同志来绥蒙工作,牛刚同志任伊盟工委军事部长,并参加工委,为常委委员;李占胜同志可任军事工作;黎光同志做保安处工作。”1941年春,由于形势恶化,伊盟工委撤出桃力民,随即撤销,伊盟党的活动归三边地委领导。 第二次是在1945年2月21日,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经乌兰夫同志建议,西北局常委鉴于伊盟在巩固边区及将来对日反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为了加强该处的工作,决定重建伊盟工委,以赵通儒、高峰、刘昌汉、曹动之、曹布诚等五同志为委员,并以赵通儒同志为书记。“伊盟工委为党内秘密组织,对外不公开。为便于掩护起见,提议政府于靖边设立边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三边办事处,并委赵通儒同志为主任,伊盟工委对外即以该办事处名义出现,以利工作之进行。”伊盟工委直接归西北局领导,但同时必须与三边地委取得密切联系和配合,三边地委不能减轻对伊盟工作之责任,而应在一切方面以全面协助伊盟工委进行工作,地点设于城川(西北局常委1945年2月21日《关于成立伊盟工委的决定》)。其后经历了1946年2月21日讨论了伊盟工委的人选,1947年与宁夏工委合并为宁绥工委。1948年春,把伊盟工委分为伊东、伊西两个工委,统归三边地委领导,同年9月取消宁绥工委,在三边地委下设宁夏和伊西两个工委。 第三次是1949年4月24日西北召开会议,决定“伊东伊西两个工委合并为伊盟党委,建立伊盟政府及军事领导机关(名称另定),以伊东为重点,两边都向中间发展,消灭扎萨克旗等反动势力,伊盟党委直接归西北局管理,干部配备待高增培来后具体商定(西北局1949年4月24日《会议纪要》)。”同年5月1日,西北局将上述电文正式通知高增培、王悦丰、高平:“伊盟全部解放尚待榆林问题解决后才能实现,在此期间,为统一加强伊盟工作的领导与统一指挥,特决定:一是将伊东、伊西工委合并为伊盟工委,乌审地区工作另行组旗委领导。二是将伊盟支队改为伊盟军区(等同军分区),各旗武装统称支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伊盟军分区。乌审支部(队)相等于地方军,余类推。”(西北局1949年5月1日《伊盟工作决定》)7月2日,扎沙萨旗解放,盟委遂设于新街。 (此文摘录自《伊盟革命斗争史料》马步萧整理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