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乌审工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在乌审旗活动最早、建党最先,然而驻地不固定,搬迁频繁。 1936年8月,乌审工委建立,书记先后为张兴畲、曹动之、徐子猷、李维新、杨彩彬、李振华、李新民等。至1949年工委驻地从大石砭-烂窑洼-布尔图梁-乌拉尔林点力素-黑梁头-巴图湾,最后进驻达布察克,下辖掌岗图、巴图湾、大石砭、乌拉尔林(含柴达木)、郭其子壕、西排子地6个党支部。 乌审工委在统战、发展经济、支援前线上做出了贡献。 五、鄂托克工委驻地 鄂托克工委旧址在原三段地乡政府村北头。1986年7月,鄂托克前旗党委政府为了庆祝三段地解放50周年,在原工委旧址废墟残墙内盖起一排土木结构平房,由党史办收集起一批革命文物,又由宣传部牵头,联合文化局,征集起一批图片,陈列于室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拨给了养护土地。可是,后来由于三段地乡领导不重视,把土地转让,文物展品抛出院内,开了石膏厂。 1936年7月13日,马场井、三段地解放;10月,金生华以红军代表的身份在三段地姚家壕成立了牧民招待所,这是最初的中共鄂托克工委;1943年,三边分委决定将鄂托克工委易名为三段地工委;1946年又改为中共鄂托克旗委。书记先后为金生华、张生瑞、曹布诚、慕生发、高增培、周仁山、田万生等。下辖东壕、三段地、马场井、二道川、葫芦素淖5个党支部,党员30余人。 1947年2月9日,伊盟工委分设,以鄂旗工委为基础,组成伊西工委,书记周仁山、副书记韩是今,委员杨经纬兼乌审工委书记、田万生兼鄂旗工委书记。三段地工委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号召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捐献了不少枪支、马匹、粮食,不少青壮年参军奔上前线。 作者:赵崇理(原鄂前旗党史办主任,史志出版系列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