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遗址(二)
来源: 作者: 日期:2016-06-17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三、伊盟工委驻地

首建伊盟工委旧址在鄂托克旗乌素加汉村王浪则(王文明)油坊院内。

1938年11月22日,党中央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加强绥远地区工作,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决定撤销绥蒙工委,成立绥远省委;同时,为了坚持伊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决定以骑兵团政治部为活动中心,在乌素加汉村成立了中共伊盟工委,赵通儒、刘瑞森、杨一木先后任书记,受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并与绥远省委联络。为了便于工作,伊盟工委对外称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驻伊盟联络参谋处,书记为上校参谋主任,其他委员为副官、参谋等。之后,因为伊盟社情复杂,又远离大青山,联系不便,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伊盟工委划归三边分委,将河套特委、包固工委划归伊盟工委。至1940年初,工委奉命撤回陕北并撤销。

重建伊盟工委驻址在城川天主教堂寨子内(上世纪90年代修复,以城川民族学院纪念馆名义展现)。

1945年2月21日,党中央西北局考虑到伊盟在巩固边区和抗日中占有重要位置,经乌兰夫建议,重新建立了中共伊盟工委,机关设在城川,书记赵通儒,委员高增培、刘昌汉、曹动之、徐子猷、孙润华、曹布诚、鲁直等,工委直属西北局领导,并与三边地委保持联系。西北局为了掩护伊盟工委,将张家畔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驻三边办事处迁驻城川,改为城川办事处。工委下辖乌审、鄂托克两个工委和城川直属区委及城川民族学院。

1947年1月17日,三边地委将宁夏党组和伊盟工委合并为宁绥工委,书记朱敏、副书记赵忠国,以三边地委统战部名义出现,开展工作。

2月9日,宁绥工委根据西北局决定,将伊盟工委分设为伊东、伊西两个工委。以城川办事处为基础组成伊东工委,书记高增培;以三段地工委为基础组成伊西工委,书记周仁山、副书记韩是今,委员杨经纬(兼乌审工委书记)、田万生(兼鄂旗工委书记)、王茜(负责平罗、磴口、石嘴山、三盛公的工作)、赵会山(社会科长)、邓佑端(宣传干事)、南宫里(女,教育干事)、申焕文(事务秘书)、马负图(管理员)、黄静波(女,会计文书保管)、白云峰(翻译)、吴广生等。伊西工委和鄂旗工委是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主要开展鄂、乌、杭、阿拉善、额济纳、陶乐等地的工作。 首建伊盟工委,发展了桃力民抗日据点,开辟了中滩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包固工委、包头县委和准旗工委,扩建了骑兵第三营,联合孟文仲旅抗击了日伪八师的侵扰。

重建伊盟工委,巩固了西乌部队,拔除了乌替反共钉子,发展了伊西根据地;最大失误是在乌拉尔林事件中,一度使伊盟工委和乌审工委陷人瘫痪。

作者:赵崇理(原鄂前旗党史办主任,史志出版系列副编审)




上一篇: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遗址(三) 下一篇: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遗址(一)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 技术支持:鄂尔多斯市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