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共产党领导鄂尔多斯人民在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留下许多诸如战争、党政军驻地、文化教育基地、烈士纪念塔(碑)等历史遗迹。这些红色遗迹遗址,已经修复,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缅怀先辈们勇往战斗的步旅,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应当倍加珍惜和保护。 一、蒙古工委和少数民族工委驻地 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定边、盐池两县和苟池、北大池、鄂包池后,就在定边成立了中共蒙古工委,主任罗迈(李维汉),以伊盟为中心,领导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1937年春,党中央为了团结陕、甘、宁、青、绥的蒙、回、藏各民族抗战,将蒙古工委改为少数民族工委,书记高岗,蒙民部长赵通儒,回民部长杨一木。以后由杨一木、白坚接任书记。 二、绥蒙工委驻地 绥蒙工委驻地在原桃力民地区——今鄂托克旗大克泊尔(大科布尔)境内的克泊尔喇嘛庙。上世纪50年代,喇嘛庙的房舍依然伫立挺拔,靠近庙的东南旁有一淡水湖泊,随风荡漾。当地人叫克泊尔淖,喇嘛庙以此淖(湖)取名。 1938年4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委为了抗击日寇侵略绥远,在陕北靖边县张家畔,决定将新成立的蒙古工委改为中共绥蒙工委,书记兼宣传部长白如冰、组织部长李衡、蒙民部长赵通儒、统战部长徐子猷、军事部长于占彪、秘书长高增培、青救会主任白成铭、妇救会主任白凌云、供给处长刘雄仁,委员还有云泽(乌兰夫)、孔令甫、刘兴源等。工委开头在张家畔办公,并把红26军二路骑兵团(原陕北老骑兵团,其中两个连是原蒙汉骑兵支队)划归绥蒙工委,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团长孔令甫,政委白如冰(后为刘兴源),政治部主任余学光。 5月,绥蒙工委及游击司令部率领骑兵团3百余众,从张家畔出发,经定边、盐池、三段地、五虎洞、鄂旗王府、查汉淖,于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日)抵达桃力民,受到各界人民的夹道欢迎。翌日,骑兵团进驻克泊尔庙。绥蒙工委对外称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兵团联络参谋处,白如冰任上校联络参谋主任,其余人员为参谋、副官等,隐蔽在骑兵团政治部内工作。 绥蒙工委至11月撤销,成立了中共绥远省委,挺进大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骑兵团只留下1个排的兵力,其余撤回陕北绥德周家崄地区驻防。 作者:赵崇理(原鄂前旗党史办主任,史志出版系列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