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源于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是“宫帐”、“宫殿”、“宫廷”之意。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鄂尔多斯是斡耳朵的复数形式,意为“很多宫殿”,也为宫帐或宫廷的守护者。成吉思汗逝世后,其英灵及遗物被供奉在成吉思汗生前的大帐内,称为“成吉思汗斡耳朵”。他们三位哈敦夫人相继去世后,其英灵与“成吉思汗斡耳朵”共同组成八座白色毡包——成吉思汗八白室,即成吉思汗陵寝的象征,并且有时代相传的守护者,逐渐形成了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其核心是具有专司管理成吉思汗陵园和祭礼事宜特殊使命、权利和地位的五百户达尔扈特。
到公元1636年,皇太极建立了清朝,建立了专门管理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理藩院,建立盟旗制度,衮必里克墨尔根的后裔额璘臣济农归顺清朝。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政府封额璘臣为多罗郡王,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并把成吉思汗八白室从王爱召附近迁移到他的牧地内的甘德尔敖包,命名为伊金霍洛,意为帝王陵寝的意思;接着设立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伊克昭(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额璘臣任第一任盟长;后又增设一旗为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成为七旗。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郡王旗内设东胜厅,民国初年改为东胜县。1959年1月,扎萨克旗和郡王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1980年8月从鄂托克旗分出鄂托克前旗;1984年1月东胜县改为东胜市;直到2001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了地级鄂尔多斯市,辖七旗一区(原东胜市变为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