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旧址
来源: 作者: 日期:2012-12-09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乌兰,来自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在内蒙古博物院一起探讨讲解的艺术。 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这幢大楼始建于1954年,由苏联人设计,属砖木结构,至今已有58年的历史。一直是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办公所在地,2001年撤盟设市后成为鄂尔多斯市政府办公地,该楼为三层,总面积4070平方米,使用面积3663平方米,总体平面呈“L”型,是鄂尔多斯市乃至自治区内保存较为完整的20世纪50年代的典型建筑。2007年,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搬迁康巴什后,该建筑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献礼,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在该建筑三层主办了以“风云岁月,辉煌历程”为主题的革命历史展。2011年底,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单独机构,馆舍设在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办公楼。至此,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承担起保护这一历史建筑和对外展览的双重任务。 今年,为迎接鄂尔多斯市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为让这一历史建筑永放光彩,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将拨专款对该建筑进行整体加固、维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我们曾怀着好奇、景仰之情进入大楼的施工现场内,透过揭去脊瓦的屋顶和剥去抹灰的墙面,我们看到裸露出的青砖、原色的屋梁及部分乳白色的木制门窗,那些看上去有些粗糙,摸上去也涩涩的旧物,处处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历史的荣光。一项项关系民生发展的大政方针曾经从这里酝酿成型,并从这里传向鄂尔多斯大地。20世纪60年代“种树、种草、基本田”的七字诀;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新苏鲁克生产责任制;补偿贸易方式实践的对外开放;80年代的重大项目引进和“三开一治一转换”战略;90年代秉承绿色梦想追求的“3153”工程,以及“改进传统产业,大力调整优化存量,壮大产业优势,培育新型产业”的政策等等……正是这些战略决策的稳步推进,使鄂尔多斯经济在90年代步入了快车道,在新世纪之初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生态现象的发展模式。 我们说,这一历史建筑见证了鄂尔多斯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接待过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里工作过的老革命、老领导。当他们走进这里,往往都会情不自禁给我们讲起昔日的往事,当时他们在哪个办公室办公,某盟长在某个办公室以及这里的装修风格等等……他们说的兴致勃勃,我们听得身临其境,当他们要离开时眼里含着许多的依依不舍……最后也不忘嘱咐我们:保护好大楼,办好展览,讲好这里的历史。短短的几句,却寄托着他们的希望。 58载的历史使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这一文化遗产承载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如今鄂尔多斯已经跨入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而他前进的脚步依然不会停歇。如果有机会,欢迎大家到鄂尔多斯,到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旧址----今天的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来参观、指导。

谢谢大家!

上一篇:鄂尔多斯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新区开展庆祝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活动 下一篇:文物知识点滴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