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依靠这些群众团体,带动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 绥蒙工委特别注重加强党在抗日救亡斗争中的领导,先后派高增培、于占彪到达拉特旗开展工作,扩建了有100多名的1支抗日游击队,组建了中共包(头)固(阳)工委;派郝文清、王光先到准格尔旗开展工作,成立了准格尔旗工作团。并先后派员到札萨克、郡王、杭锦等旗发展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以发挥党在抗日救亡斗争中的堡垒作用。桃力民是汉族聚居区,有神木、府谷、榆林、横山等地定居的几万移民,情况复杂,是伊盟的中心地区,又是绥蒙工委和骑兵团的驻地。为了加强这里的工作,绥蒙工委专门成立了中共桃力民工委,由绥蒙工委委员白成铭同志任工委书记,白凌云、张治华等4同志任委员。桃力民工委成立后,积极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组织建立了这一地区的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少年先锋队,发展建立起桃力民党支部和团支部绥蒙工委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一方面争取团结各旗王公、地主绅士、富农等上层人物,携手合作,共同抗日;另一方面争取团结傅作义、马鸿宾等国民党友军合作,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启发他们的民族感和正义感;同时还利用一些同学、老乡、朋友关系,进行规劝和说服工作。通过这些统战工作,原乌审旗保安队营长那素滴勒盖、桃力民自卫团司令越兆仁、副司令史仙舟、大队长张新斋等人,都与绥蒙工委和骑兵团建立了进一步的合作关系。国民党新三师是由我党领导或影响下的一支以抗日为宗旨的民族武装,乌兰夫同志在这支部队中从事政治工作时,发展了不少共产党员,对其官兵影响很大。绥蒙工委及以后的伊盟工委多次派赵通儒到新三师传达中央和蒙古工委的指示,都受到欢迎和支持。 绥蒙工委通过这些工作,争取了上层、团结了群众,孤立打击了敌人,把伊盟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8年春,中共河曲县委派白连庆、王经义到准格尔旗边界的马栅、长滩等地开展工作,发展了胡栽根等12名党员,成立了公盖梁、塔什尔嫣,台子嫣3个党支部。 5月,绥境蒙政会迁到札萨克旗新街。国民党还增设了“伊克昭盟保安长官公署”和“蒙古宣慰使署",并以设在榆林的“绥境蒙旗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控制绥境蒙政会的活动。1938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绥蒙工委,成立中共绥远省委员会,由白如冰任书记,同时成立中共伊克昭盟工作委员会,“这一工委为着地理的便利,历史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迅速,受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同时与绥远省委取得密切的关系,以赵统如(通儒)为书记,其余委员由赵统如提出核准,骑兵团为了整理问题暂调到三段地训练,但赵 统如仍留桃力民工作,给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上校联络参谋名义俾便存在,并进行上层统战工作。"⑩骑兵团撤出伊盟时,给伊盟工委留下1个排的兵力,伊盟工委在这个排的基础上,扩建成1个骑兵第三营,由宋飞、牛刚先后任营长。年底,桃力民地区建立了木肯淖、大克泊、五台塔并、母花稍、东桃楞、红石头井6个党支部,共有七八十名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