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组织序列变迁(三)
来源: 作者: 日期:2017-07-11  访问量: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部队的组织序列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五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一)、抗战初期八路军编制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原是广东地方军阀部队(李继琛的旧部),陈济棠曾任第八路军总指挥,下辖三个师。该部番号后被蒋介石撤消。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二)、抗战时期新四军编制

1926年北伐时期,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绝大部分基层指挥官是共产党员。在北伐战争中,作为先头部队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将分布于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十五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意在继承北伐时期第四军的光荣传统。




上一篇: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组织序列变迁(四) 下一篇: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组织序列变迁(二)
版权所有:鄂尔多斯市革命历史博物馆 | Ordos Museum Of Revolutionary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3000593号
蒙公网安备 15060202000140号